第三十七篇 资讯与洞察(1/2)
“你们为什么要告诉我这原委?这本应该是很机密的事。”
“我为何要隐瞒你?郑大哥看人一向很准。”
“这么危险的事,我为何要做?”
“你会做的。”林飞很肯定的说。
“为了天下百姓?为了国家社稷?我看上去有这么高尚么?”
郑任之一直静静地坐在屋子中间的火炉边,就在林飞的旁边;听着他们对话,想着许多问题。他明白洛阳里局势的复杂和中央军的软弱,权利争夺的中心军事的调动将会十分敏感,所以何进一直不能擅动,而听闻荆州刺史丁原已率全境兵马进驻新野,正取道许昌,前往洛阳,相比洛阳城内的禁军力量很弱,林飞的建议并不是没有道理,而且经过近一年的苦心经营,本部大多官兵都可堪称精锐,不禁保持了西凉军团中亡命剽悍的传统,军纪上也远超其它各部。对于手下军官的能力和忠心,郑任之都有绝对的信心。然而他用的心思比众人深得多,对于这个计划的发动他要作好尽可能的准备,在经长安至洛阳的途中有无数大小关卡,有了周文德堂堂正正朝中命官的身份,加上他的谈吐和调令文书,顺利通关的机率会增加许多,即使面对宦官系的守卡将领,有了文德,也可借他赚开关口,一鼓破关;当然,这样处理不当就会走漏风声,已是下下之策。听见文德玩笑似的反诘,他平静的开口了:
“京师糜烂,四方蠢动,当今大势,应求相安无事,实不能突发变故;地方势力进驻朝中必会导致兵祸连绵,董卓入朝,战端必启,昔时,张良反秦,莫不以大节为重,可称敢死书生,你身为士人,若见义不为,而被俗世之见所枷,纵是识度广博又有何用?”
“说的好,”周文德对着他苦笑道:“祗望我不会卷入兵危战祸之中亦不会令洛阳百姓陷入其中。”
见文德口风已有松动,郑任之便诚恳的对他说“实不相瞒,这此入关的军力只有精锐三千人。若无先生相助,恐不能起奇兵之效,被滞阻于关外,所耗时日一多便无用了。”林飞在旁频频点头,不由得说了句:“机会难得,一瞬即逝!”
“那若是进入了洛阳,内里的数千禁军你将如何面对?”周文德的意思是若郑任之在形式上也以近乎狂暴的方式来试图夺取城里的控制权,且不说有否成功的可能,面对不合作的朝中百官,不也违反了“得国需正”的原则么,对日后的行事有莫大的影响。
郑任之见文德提出的问题并不局限于计划的细则,而尤其注重大义名份,和自己行事的风格;难道这就是他在考察“天时”和“人和”么?郑任之一向欣赏文德跳跃性而又不失重点的思维方式,心想若是配上林飞犀利的战略构想和十份注重细节的心性;这两人真可谓珠联璧和了。他用眼神向林飞示意,林飞站起身来从袖中取出一份军情交到文德手中。
文德见他先不答却交给自己这样一封文件,好奇的迅速浏览一遍;却是荆州军阀丁原的五万军马被阻于许昌的消息。
“奇怪”文德不禁产生了疑问。为什麽“奇怪”?什麽事“奇怪”?郑任之并不太急,他相信周文德的观察力,如果善於运用,一个人的观察力绝对比财富还值钱。
文德接着提出了问题:“按照襄阳至新野水路的行程来看,辎重运输至少也要十天;加上陆路的部份也要五天,新野至许昌也要二十天,丁原的所有各部为什么都不用一月就赶到了许昌,他的辎重难道不需要军力保护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