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的历史意义(1/2)
公元1005年1月(宋真宗景德元年12月——辽圣宗统合22年12月),宋国和辽国签订了停战协议,史称《澶渊之盟》。
千百年来,学术界对《澶渊之盟》仁者见者,智者见智;但《澶渊之盟》的签订停止了无休止的战争,使宋辽两国百姓生息休养这一点是不可否认。
《大宋之光》一书中提到的郑爽在太行山杀敌坪全歼辽军重甲铁蹄——锡尼铁骑的时间是公元1004年的六月,为了保证薛瑾儿的安全,郑爽释放了辽国兰陵郡王萧挞凛;但在公元1004年11月,萧挞凛依旧率领辽军向宋国境内发起进攻;以王钦若为首的五鬼力主真宗皇上罢免郑爽大宋右厢军忠勇军大元帅、骠骑将军要职,郑爽成为大宋边军一小兵;愤然而起的郑爽用床子弩射杀了萧挞凛,辽军见大势已去;才决定向宋军摊牌进行何谈,从而形成《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一直是受后世指责的失败例证。
史书也认为宋既不能消灭契丹,反而在盟约中承认辽政权;又开“岁币”之例安抚辽国,以至两宋“积弱”;局面江河日下。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按照当时宋辽两国的军事实力,宋军远远在辽国之下;签订停战协议是明智的选择。
北宋立国之初,北边之契丹已于数十年前先建立独立国家,宋的正统地位是后人封的。
后晋皇帝石敬瑭936年割“幽云十六州”与契丹,事实上该地区已成为契丹领土。
而此时后建立的后周和北宋,对此发动对辽国的战争试图夺回燕云十六州。
后周世宗北伐,曾经“收复”其中的瀛(河间)、莫(任丘)二州,实为对契丹的侵略。
宋继周后,于979年至986年间三次进攻契丹;也应视为对契丹的侵略。
宋军三次都是先胜后败,契丹一直处于防御态势;只是在名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诱敌深入、切断粮道的策略下才击败宋军,但也无力南下攻宋。
形势实为宋强辽弱。《辽史》也载当时辽军命令对宋朝“不许深入,不攻城池”。
而今日之传统史家,无视契丹人也是人,无视今日北边之汉族有相当契丹血源,片面歧视契丹,把侵略者宋打扮成值得同情的受害者。
此后契丹经杰出的政治家萧太后苦心经营力量日盛,才于1004年发动了唯一一次对宋的大规模入侵。
如果辽宋互换位置,传统史家们一定认为是辽在多次受到侵略后,奋起反击吧。
当时契丹军深入宋境700里,但后方有沧州等重镇未攻下;而宋在惊惶之下企图迁都,好在大臣寇准识破辽已是强弩之末,与真宗皇帝进至澶渊;一举击退契丹军前锋毙其统帅萧达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