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贰拾贰章 重组 (下)(1/2)
现在的计算器都是打字机大小,售价一千二百美元。for的财务部门就有两个这种东西,搬来搬去很不方便,还要插电源。不光又大又贵,功能还挺弱,只能做四则运算和一些简单函数。
不过没办法,不用这个东西,就只能拿张纸手算,或者拉计算尺,打算盘。
德州仪器看到了这个巨大商机,在六十年代中旬勒令发明集成电路的吉尔比发明一种袖珍计算器,争取能用电池供电并且能放在口袋里。在当时这是德州仪器的最高机密,就等着一炮打响大发横财。
1966年底,原型机通过测试,不过真正上市却是在1971年。将近五年的时间都是在解决一些小型化相关的具体问题。在范含看来,实际上这就是由于对摩尔定律无可奈何,只好坐等技术进步而已。
这次for开发微处理器,就是造一个计算器当作例子,好证明自己的发明有用。恐怕德州仪器扬言的“侵权”指的就是这个。
既然自己申请的是微处理器专利,并没碰“微型计算器”,看来这事还有的商量。
真正的第一块微处理器,intel的4004,就是为了日本某家公司制造计算器的业务而定做的。外部数据线是四位,内部则是八位,共有46条指令,两千三百多个晶体管。这样的东西,以目前的水平还是造不出来的。
当初打算搞微处理器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当前技术水平,要求就是尽可能的简单。结果到了现在,也就能算个十五以内的加法,造出来的东西说是“计算器”实在是打肿脸充胖子。
德州仪器弄出来的那个倒是真正的计算器,只不过没有处理器,都是用专门的芯片,纯粹的电路实现。
听完介绍,范含松口气,没什么大不了的。本来还以为微处理器被别人捷足先登了呢。
既然双方专利没有交集,那德州仪器的“扬言”也就是咋呼而已。可以理解,毕竟袖珍计算器全球累计销量过亿,这个项目确实给德州仪器带来了丰厚的利润,难怪从开发之初就严格保密。在这之后,这个吉尔比又发明了数字手表,就是国人俗称“电子表”的东西。虽然这东西不如石英表甚至某些高档机械表走时精确,不过仗着便宜,人人都用得起,又一次卖疯了。
谈判倒是很简单,大家坐下来把话一说,握握手就算完了。
德州仪器继续弄他们袖珍计算器,反正本来就没用微处理器,不牵扯for的专利。而for这边,可以造微处理器,也可以把微处理器用于计算器,就是计算器产品的体积不能小于一个标准。通过艰苦的讨价还价,终于定下来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长宽高以及重量的下限。
为了遵守这个协议,for的产品不得不采用一些可笑的措施。
开始的时候还不明显,一个大木头盒子,里面是电路板,盒盖上是晶体管拼成的一串“8”和一堆按键。
过了一段时间,随着半导体技术的提高,电路尺寸缩小,元器件已经用不了一整个盒子了,但是还是得做那么大,为了满足重量限制,不得不加入一些铁块用于配重。
再过一阵,产品成了一个空盒子里面灌上水泥,计算器只需要嵌在盒盖上。这种设计当然会遭到用户的抗议,许多人都是把计算器取下来用,盒子扔掉。
到了最后,范含索性逆向思维,盒子是盒子,计算器是计算器。for和一家家具厂签订了协议,订购了一大堆做工精量的储物柜,尺寸反而大了不少。而真正的计算器甚至比德州仪器的产品还要小,用双面胶条贴在柜门上。这时候储物柜的成本已经超过计算器了,用户多半都是奔着这个柜子来的。买回去之后摘下计算器就能用,计算器倒成了赠品。
这种做法自然遭到了德州仪器的起诉。
虽然for和德州仪器长期以来合作愉快,关系良好。不过交情归交情,法律归法律,美国人在这一点上还是分得很清楚的。
应诉本身很轻松,因为for虽然没有必胜的把握,但是有说服法庭各打五十大板的把握。不过,商业定律“和气生财”恰到好处的发挥了威力。为了不把关系闹僵,for的律师稍稍拖延一下时间,地下交流交流,德州仪器就决定撤诉,改庭外和解了。毕竟这时候这个领域真正的竞争对手是日本厂商,没必要揪着for不放。
最后达成的协议是,for不再生产袖珍计算器,而德州仪器也既往不咎。
-------
之所以坚持要造计算器,小个的不准造也要造大个的,就是为了让新诞生的微处理器有销路有市场。目前的技术水平下,除了计算器也没别的用途了。可以说只有到了ker公司就是为了制造桌面计算器,委托intel设计芯片。当时的intel研究员hoff产生了微处理器构思,并且说服日方采纳了他的方案。日本人付了十万美元的定金,并且获得了独家采用的权利。没想到intel方面却拖延了进度,日方大发雷霆,要求退还定金。intel退回了六万美元,却要回来了卖给其他客户的权利。当年读史至此,范含掩卷长叹:说不定丫intel是故意的。
正是因为4004本来就是为了计算器设计的处理器,所以内置了许多数学运算。实现这些运算的电路都比较复杂,不过好处是基本上已经定型了,除非出了bug,否则差不多永远都没有修改的必要。把这些东西都塞进芯片里面,才导致凑足了两千多晶体管。去掉这些之后,剩下的部分估计以如今的集成度就能搞定。
况且,4004代表了1971年的半导体技术水平,但不见得是最高水平。就在发布四个月后,1972年3月,德州仪器就推出发布了8位微处理器。然后两家公司又打起了官司,最终结果是,微处理器的专利归intel所有。
对了,德州仪器?!
这就是说,德州仪器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应付微处理器的开发和生产,历史上没有获得专利仅仅是由于晚了一步而已。但这次,通过谈判,for只是了解到了德州仪器正在进行的袖珍计算器项目。这个范含应该早就了解,仅仅是一直没有想起来而已,实际上是一无所获。相比之下,德州仪器却明明白白的知道了for的微处理器计划。
和4004相比,现在for的这个东西简直就是个玩具。如果自己不抓紧时间,很可能会让德州仪器率先推出正经的微处理器。那时候再打起官司来,专利判给谁实在不好说。
又是要“抓紧时间”,第几次了?
本来以为,少了三十多年的功夫,足够自己偷懒,可以优哉游哉的过一辈子。到头来,还是要不停的赶时间,为了抢在“竞争对手”和“潜在的竞争对手”之前,花费的精力恐怕一点不比他们少。
最近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了。几乎所有的主意都需要自己出,出了主意之后还要自己操心来实现。好几回都想“别这么着急”,先缓缓再说,但每次还是缓不下来。不为别的,就为了不愿意看到二十一世纪时自己的for取代了历史上施乐的位置成为业界笑柄。
范含对于自己身后的评价还是很在乎的,毕竟那个时代才应该是自己的时代,一想到用自己的名字替换自己年轻时候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帮“反面角色”,就绝对无法容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