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贰拾壹章 太监们 (上)(1/2)
对于unix的前景,范含是很清楚的,只不过,光想想确实挺美,真干起来就不一样了,开始的时候,简直不知道从何下手。
如果光是谈论“开发新型操作系统的重要意义”,或者介绍一下自己“对于新型操作系统的初步构想”,这个范含不怵。现在的范含有把握侃晕业界所有的“电子工程师”们和“数学家”们。
人力物力也不是问题。自己就是实权人物,可以调动for的全体员工以及通过奥尔森调动dec相关产品线上的大部分人;最近的feee在kervin机上面也是获利颇丰,手里攥着大把的现金。
可是眼下就是这么一个尴尬的局面:钱有的是,不知道怎么花,人也足够,不知道怎么用。刚刚动员起来的这个“os组”没有任何计划任务,都在眼巴巴的等着范含的“最高指示”。
第一步到底应该先干什么,心里没谱。乍一看好像哪个都挺重要,再一看好像哪个都有前提条件。unix/linux不是微内核结构,几个主要模块彼此互相依赖,扭做一团。对于自己这样的旁观者而言,仅仅通过brom里面那些带注释的源代码就判断出哪里是起点,确实有点难。
范含最早写的linux程序是个显示器驱动,在那之前都是用用shell,写点儿命令行程序。直到第一回敲入“startx”,打算进入图形界面的时候,觉得分辨率和刷新率太低,不爽。x的配置怎么都达到不了windows下面的效果。看来根本原因是由于系统识别不出自己的那个杂牌显示器,当时linux下面的驱动程序还远远不如windows丰富。没办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先找了个最接近的驱动当模板,然后慢慢改。
如果是正规的显示器,都应该有保护电路的。一旦监测到不对劲,就会在黑屏正中显示一行字:“参数超出范围”。但是范含当年很穷,为了少饿几顿就买了个便宜货,这一块肯定是被厂商省掉了。于是,一次修改之后,连个招呼都没打,“嗞”的一声就青烟缭绕了。
从此之后,对于驱动程序以及其它硬件相关的部分,范含一向敬而远之,更别提内核了。所以直到现在也没有多少“系统开发经验”,写过的东西都是“应用程序”。
现在的情况好一些,和硬件交互的代码完全可以交给底下人来做,自己只要考虑所谓“高端体系”即可。问题是,现成的代码肯定用不上,凭空写又找不到着手点。
linus最初写linux的时候就不是“凭空”开发,参考了当时大学里面流行的“minix”代码,一个为了教学目的开发出来的微内核体系。而这个minix,又是参考了unix的设计方案,去掉那些所谓“臃肿”的部分。至于“unix”,现在的bell实验室的那个ken还没写出来呢。
典型的“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不要说现在,就是在二十一世纪,随便找个操作系统大拿,直截了当的问他:“给一个新的体系写操作系统,你打算先写什么?”多半会张口结舌。不张口结舌的人多半也会反问,“移植现成的linux代码不好么?”
移植是一码事,凭空写是另一码事。动手之初就能把所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弄清楚,这是很难得的本事。对于“architect”的工资比“coder”高很多这一事实,只有小白才会不服。
现在的范含还差的远。
所以现在的范含头大如斗。
-------
头疼之余,赶紧去图书馆充电,找几本操作系统理论方面的书看看。自己对于计算机发展的早期了解得太少了,平时吹牛还可以,一到动真格的时候就不灵了。
转了一圈,没找到。
意料之中。
本来,自打ibmsystem360研制成功,计算机才算是有了“真正的操作系统”;自打unix开始,“真正的操作系统理论”才算出现。现在当然不会有什么人写这个方面的书。
但是……不甘心,范含一直就在ucla校图书馆里面转来转去。对于这类专业书籍,如果洛杉矶市图书馆里面有,那么校图书馆当然也会有,而且肯定数量更多质量更高;如果连大学的图书馆都没有的话,市图书馆恐怕更不会有……所以范含根本就没去。
以前陪着老头子来过无数次了,早就混了个脸儿熟,碰上管理员都是打个招呼,然后直接进去查卡片。其实普通的校外人士一般不让这么随便的,这还和市图书馆不一样。
今天有点不一样,楼道里面溜达的管理员有点少,想找个人问问还得走挺远。
“人都干嘛去了?”范含逮着一个mm管理员就问。
“整理卡片,录入资料。”那mm回答,“我们的查询系统要改用计算机了。”
“啊?”范含大吃一惊,“带我过去看看?”
这事儿自己怎么不知道?
ucla的校图书馆和自己一点关系没有,他们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非得通知自己的义务。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这样一个系统的研制成功,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应该算是软件行业一个了不起的突破。况且ucla已经决定部署了,馆方应该是对其极为满意才是。
图书馆的查询系统,是很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在自己的那个时代,无数教材和技术书籍都拿这个当例子,应该已经被无数人使用无数语言和开发工具实现过无数遍了。
按理说,自己不应该一点消息没有。
脸儿熟就是好办事,mm二话没说,领着范含进了办公室。
ibmsystem360?!
虽然没见着主机,不过远远一看终端的形状就能认出来。现在的范含对业界各个公司的机器还是很熟悉的,这要是搁以后,肯定已经达到了应聘“中关村电子农贸市场”柜台人员的基本要求。
我日你先人的板板!范含暗骂,这是住四年宿舍学会的少数几句方言之一,都是自己不耻下问,跟四川的同学们请教而来的。
怎么又是它?ibm还真是阴魂不散!
这时候范含已经有了预感,恐怕今后自己的整个一部创业史,就是一部和ibm的斗争史。面对强权,不屈不挠,屡败屡战,最终杀出一条血路,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他们身处逆境乱世,自然磨炼成为英雄”。
这种杀手级应用,会把某种硬件体系的用户牢牢拴住,同时还会吸引其他体系的用户宁可付出转换硬件的代价也要立刻部署。这绝对不是范含希望看到的局面。
况且,像图书馆管理系统这样的软件,其需求都是固定的,没有什么改进的余地。这个系统的成功,至少可以证明,ibm的数据库应用已经相当成熟。一旦有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公司的采购决策。作为后来者,想要后来居上,功能和稳定性必须得强大的多,做到这一点殊为不易。
走近点一看,好像和自己想象得不太一样。
在自己的印象里,应该和原来上大学的时候图书馆里面的系统差不多:ucdos下面的蓝底白字的界面,可以按书名、作者、出版社什么的分类查询。
但这个好像不是。
屏幕上显示的就是一张“卡片”,每段文本的位置都和真正的卡片上一模一样。只不过,有的文本下面有一条下划线。
“这个……”范含伸手去点,这是网虫的毛病,一看见下划线就犯。
“不是用手点的啦!”那mm提醒,然后用方向键把光标移动到那行字上面。
光标只能在带下划线的文本之间移动,移动到哪里,哪里的文本就反色,变成白底黑字。
这不是网页么?
这么一想,范含有点印象了,原来曾经见过一个文本界面的浏览器“lynx”,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
在互联网的早期,这种界面是理所当然,只是随着后来技术的进步,网页上面有了图像、表格之类的复杂构件,渐渐的被图形界面浏览器取代了。不过以前看过一本书,里面有一节,专门讲如何设计对lynx友好的网页。理由很简单,在目前这类文本界面浏览器还有存在的必要,比如和一个文本朗读引擎配合起来,使得盲人也可以上网冲浪。
当时范含一时好奇,就下载了一个玩玩。结果发现,一些所谓“门户网站”的主页,看上去简直乱得一塌糊涂。只有google之类的站点很好看,当然,这也是由于那些页面过于简单的缘故。倒是一些公益站点、非营利机构、社团的主页,用ie看也很漂亮,用lynx看则同样的美观。
除非自己也瞎了,否则就意识不到世界上还有盲人;除非盲人也是客户,否则就不考虑他们的需求。合法、合理,就是不合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