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节 诈功(2)(1/2)
一切似乎很顺利,腊月二十二日,按照计划这天清晨数千大军在熊廷弼的“命令”出了山海关,向广宁进。出关后满桂领本部人马并事先联系好的几支精锐部队,其实也就是第一天和贾瑛他们一起吃饭的那几名军官率领的部队,一共三百余人作为大军先锋。
按照储威假传的熊廷弼的军令,大军出关后就兵分两路,分左右两边前进。此间除了满桂率领的那一部分前锋快突进外,其余两路都是小心翼翼的缓慢前进的。这样就给了储威和满桂行动的方便。到时候随便找个借口就可以蒙混过去,反正此次出兵的目的就是做样子,只要自家的计划实现了就好。在满桂一部突进到距城近百里的地方,就停止不前,然后在那停留一天时间,傍晚时分将遇敌激战的军情报到山海关内。接着储威就高举熊廷弼的帅旗领亲兵卫队大模大样的出城救援。然后在天亮时分与满桂汇合,一起敲锣打鼓的班师回城。
前面的一切都进行的比较完美,两支边路都是储威精心挑选的有“勇猛之称”将领带队,果然如预料的那样,极其缓慢的前进,一整天没走过三十里。满桂等人到预定地点以后便扎营等候,满桂选择地点也不是随便选的,那里有一个很早便被明军废弃的堡垒,地势偏高。大军驻扎在那一来该处是个不错的战场,可以借口说是先锋据废堡而守,以待援军。二来万一真遇到鞑子大军,亦是一个进退都能掌握的地方。
计划的一个关键地方就是瞒,必须瞒住熊廷弼。其实开始也确实瞒住了,当大军出动一天一夜后熊廷弼都没有觉,甚至满桂先锋部队的求援军情报到山海关时熊廷弼依旧蒙在鼓里。储威命令自己的心腹严密监视了熊廷弼的一举一动,只要等到储威带领亲兵卫队出城,那这个计划就基本成功了。捷报早就已经写好并敲好了熊廷弼的大印,由储威的心腹拿着呆在监军太监府门口,只等储威和满桂的大军回到城门口,立刻递交给监军太监。这样一来,即使熊廷弼觉,也已经木已成舟了。
所有的关键就在于,储威的亲卫队能不能顺利出城。
时间离约定时间越来越近了,储威早已和亲卫队打好了招呼,卫队成员也都知道这次的行动是为熊廷弼着想,所以也都十分配合。尤其是暗里监视熊廷弼的人,更是时刻不敢放松。但是问题也恰恰出在了这一步上。
当时的军人远不及现代一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当时的军人文盲比率几乎达到百分九十,剩下的那百分之十也就是标准的些许识得几个字。文化较低的人在行使一些较为隐秘任务的时候,就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问题。不像现代人,没吃见过猪跑还没吃过猪肉?见识人么基本随便拉个谁来都会。可储威派去监视熊廷弼的人却因为第一次执行这样的任务而出了问题。如果换成是锦衣卫或者六扇门的捕快甚至是衙门的衙役来执行这个任务可能都表现的要更好。不过是监视一个待在家里的人,只要熊廷弼不出门就万一大吉了。可储威派去的人太知道任务的重要性了,也显的过分紧张,在离计划亲兵卫队出城不过还有几个时辰的下午,身边护卫的不寻常举动终于引起了熊廷弼的怀疑。
这几个护卫太紧张了,几乎是每过一会就去内间看看熊廷弼在干什么,过一会就去看看在干什么,熊廷弼一出房门就会十分紧张的凑上来。这样熊廷弼还要再看不出不对,那他也就真是死有余辜了。
开始熊廷弼还只是觉的不对,并没有太上心,结果把护卫叫过来询问的时候,卫兵居然急的满头大汗。熊廷弼又问储威去了哪里,这下子护卫更着急了,简直就是汗如雨下。这会熊廷弼知道肯定出大事了,于是便厉声责问。那护卫更是吓坏了,一下子跪倒在熊廷弼面前,来了个竹筒倒豆子。这倒好,差点把熊廷弼气的爆了血管。好家伙,自己的亲兵队长瞒着自己搞出这么大个动静来,还有谁能受得了?
熊廷弼也不多说,直接问储威现在在哪里。那护卫开始还支支吾吾的想拖时间,结果熊廷弼一把拔出佩刀就架在护卫脖子上,护卫没辙只要如实招了。熊廷弼当下骑马直奔山海关门口而去,他心里也十分清楚,储威军队要出关就必定要通过城门,所以他就守株待兔,守在了山海关门口,等着储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