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制引火药(1/2)
正文]第四十三章制引火药——
赵成现在心里面最重要的事情当然还是造火y-o,先扎起没多造一份,将来就会多一分的安全。所以赵成一和那络腮胡子达成协议,马上就告辞去匠房了,赵义也知道儿子现在很忙,所以也没有挽留。那络腮胡子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决定先行把一千斤铁都交付了,已经安排了人去取来直接送往赵家的匠房。
一千斤呀!那些可都是等于上好钢材的陨铁呀!虽然相对于后世动辄就是讲吨的钢材供应量相比实在是有点少了,可是对于这个时代来说绝对是一个客观的数字了!要知道当年鼎鼎大名的拿破仑炮全重也才几百公斤而已,而且还是用青铜做的。铁的密度还是比铜小一些,所以若果用铁做的话,重量还应该更轻一些。也就是说,这一千斤陨铁,完全可以做成一m-n拿破仑炮了!
那大炮轰鸣的场面光是想一想就叫人热血沸腾呀!要知道赵成虽然来自于现代,可是除了电视上以外,还真的是从来都没有见过大炮轰鸣的场面!就连真实的大炮也只是在小的时候又一次部队拉练经过他们现成的时候才见到了一眼,而且还隔着厚厚的炮衣。
作为一个男人,大炮的吸引力绝对是致命的!尤其是当赵成手上有了足够制造一m-n火炮的钢铁,还有足量的火y-o,而且还没有法律来限制制造火炮的情况下赵成真的有做一m-n火炮的冲动。
不过赵成最终还是用理智压制了这种冲动,且不说现在的工匠的能力够不够铸造火炮。就算真的能够铸造出一m-n火炮,别说是古老的拿破仑炮,就算是一m-n现代的105榴弹炮,出了声势惊人以外,在真正的杀伤力上,对于这成千上万人的战争所能造成的影响还是可以忽略的!实际上还不如把这些钢材做成手榴弹来的实际!
虽然手榴弹是一次x-ng的耗材,但是一千斤钢材做成的手榴弹的杀伤力已经足以扭转一场小规模的战争了!不要忘了,大炮还需要消耗炮弹的呀!这一炮就是几斤到十来斤的金属,不是现在这个时代所能承受的消耗!要知道在人类发明火炮后的很长一段生产力不太发达的时期中,从炮口喷出来的还都是些石头疙瘩!就连奥斯曼土耳其征服君士坦丁堡时使用的超级大口径炮,依然使用的是石球作为炮弹。
要让赵成用这宝贵的刚才来做一m-n只能发sh-石球的土火炮!赵成肯定是不愿意的,而且在工匠们真正掌握使用钢铁的技能之前,赵成还暂时不打算动用这批钢材。虽然说要掌握技能就要多试验,要想试验就得有消耗,但是目前的情况下,着火层是舍不得这样的消耗的!
还有一层更深层次的原因影响着赵成,在他的心底对于来年的战争还是没有什么信心的。在他想来,既然是注定要失败,或者说有很大的可能要失败的情况下,做出一m-n火炮来,不等于是便宜了生产力最强大的秦国了吗?一旦秦国获得了火炮,那邯郸大战的走向就可能完全改变了,邯郸城就不再可能坚守下去了。虽然说都是中华儿女,但是以赵成现在的立场来说,还是不希望赵国被秦国灭掉的!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老老实实的想办法做一些实用的手榴弹才是正途,就算将来被秦国俘获了,也不可能用来破坏邯郸的城墙。
可是该用什么样的材料来做手榴弹呢?在这个什么金属都价比黄金的年代还真是头疼呢!火y-o呀,说起来还都是因为火y-o的产能不足,要不然就直接做炸y-o包,一次包个十来斤的火y-o从城头上扔下去,那也是足以轰到一大片的!关键是这样的消耗太惊人了,除非现在自己放弃对火y-o制法的保密,让国家机器来介入火y-o的生产。可是这样不但违背了自己的利益,同时还有很大的泄密风险,一旦秦国人也得到了火y-o的制法,嘿嘿,以秦赵生产力的对比来说,这绝对是个杯具!看来还是的自己想办法来提高火y-o产量才行呀!
严格的来说,其实黑火y-o还是一种成本比较低廉的东西,所以在同样生产力十分落后的中世纪也能保证大量的生产。以目前赵家的实力来说,想要大规模的生产火y-o也不是不行,赵成自己也有一些改进工艺提升效率的办法。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的问题,没有一个大的社会基础,只是单家独户制造的话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原料来源的问题。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以后是的美国和苏联的科技发展方式作为对比,其实两国在起步的时候差距不是很大,为什么到了后面,差别就越来越大呢?就是因为苏联是采用的国家集中发展,重点突破的方法,而美国是全民自由发展,普片提高的方法。
在很多人的小说描写中都强调了苏联的国家集中,重点突破的好处,其实那是作为中国人学习苏联的一套的惯x-ng思维主观臆想出来的。诚然,在短时间单一事件上来看,集中力量发展,重点方向突破的效果很明显,似乎是集中了优势力量取得重点攻研成果,但是长时间来看就远远比不上美国的全民自由发展了。
像美国那样发展,他是提高了整个国家的整体科技水平和生产力,长时间下来,整个社会的基础都很高,不管你做什吗,基本上都可以在社会上寻找一些现成的东西来运用,极大提高了效率。而翻过来,像苏联的发展方式,长时间下来,你会发现,不管你想做个什吗项目,都是没有根基的从零做起,夸张的说,连个螺丝钉都要自己生产,这样是很难保证长期的效率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