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后期的制作(1/2)
刚宣布完杀青之后,蒋希文就像被抽掉了脊椎骨一样瘫倒在了导演椅上。这个剧组从开拍到结尾,蒋希文耗尽了无数心血,可以说整个剧组最苦最累的人就是他。不过目光转向身边的摄影机,蒋希文还是露出了欣慰的神色,这部电影虽然比起现代那些制作精良的影片来说差了不是一星半点,但是蒋希文知道,它将在目前这个摄影技术还非常落后,电影发展还相当简陋的时代,引起怎样的巨大轰动和震撼。
众人看到蒋希文一动不动地趟在导演椅上,都识趣的没有去打扰他,只有蒋芷君乖巧的来到蒋希文身后,用手指轻柔地替他按摩着太阳穴。
蒋希文享受地闭目休息了一会,随口说到:“君儿,帮我去把老杨叫过来一下。”蒋芷君应声而去。片刻之后,杨文烈就来到了蒋希文身旁,看到他一脸的疲惫,杨文烈心头也有些感慨,蒋希文的辛苦,大家都看在眼里,可以说在这个剧组里,他是一边当老师,一边当导演,现拍现教地手把手带领着大家在进行拍摄,更何况,他还身兼着男主角的重任,纵使是钢打的铁人,恐怕也已经累趴下了。
蒋希文和杨文烈没有客气,依然闭着眼有气无力地说到:“老杨,电影拍完,他们是解放了,可是我们接下来还有得忙啊。”杨文烈当然知道电影后期还有剪辑,不过首先他对剪辑并不是很熟悉,二来其实在那个时代,剪辑还是个非常粗糙的活路,根本没受到太大的重视,所以他表现的有些不以为意。
说起剪辑,在电影发展初期真的是非常之不受重视的。现代电影史上第一部动画片,1892年法国物理学家艾米尔-雷诺拍摄的《一杯可口的啤酒》,整部影片就是一杯看起来黑乎乎的啤酒,电影时长不超过5分钟;而最为著名的世界“电影之父”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工厂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十多部影片,虽然都拥有了一定的放映长度,有趣的故事,新颖的角色设计,可是大多数都是拍多少放多少,很少有剪辑的痕迹。直到卓别林、茂瑙等一大批近代电影大师的出现,系统而精细的剪辑才开始出现在电影制作的后期。
而在星球电影发展史还不到十年的这个时代,剪辑更是被广大的电影制作人所忽视。很多电影导演都是拍多少放多少,只有出现穿帮镜头或者有明显错误的胶片,他们才会抛弃不用,比如《国家战争》中出现的那两个穿着同一国家的衣服相互拼刺刀的士兵的镜头,就是因为缺乏后期精细的剪辑制作才会出现的。
蒋希文当然没有去辩驳杨文烈的轻视,他相信事实胜于雄辩,只要杨文烈能看到经过精心剪辑后出现的完整的电影,就一定会彻底的改变他的想法,真真正正地开始对电影的后期制作重视起来。
想到这里,他也不打算再偷懒了,一个鱼跃从导演椅上蹭起来,重新振作精神对大家喊到:“好了,大家先不要忙着庆祝了,今天晚上咱们就收拾东西回去,等回到南宁,我请大家喝酒!”剧组里立刻爆发出一阵地动山摇的呼声,连那些训练有素的士兵,脸上也露出高兴的神情。
当天夜里众人就开始收拾,第二天一早,大家就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个驻扎近5个多月的大草原。
《勇敢的心》剧组回到南宁,立刻引起了整个城市的轰动。虽然剧组至今连电影的名字都没有透露,但是华星人拍摄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这个噱头已经足够让那些报纸杂志的记者们疯狂了。更何况由于和文中的保密功夫做的非常好,那些报纸幕后的老板们都还不知道这部电影根本就是针对他们的,所以对旗下报社报道和采访蒋希文拍摄电影的事件并没有阻止。
对于上门来帮忙做宣传的报纸杂志蒋希文当然不会拒绝,不过前来约访的人实在太多,甚至很多对有声电影非常关注的国外媒体也要求采访,蒋希文根本没有精力一一应付,最后干脆举办了一场浩大的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对这些人的问题做出了统一的回答。在新闻发布会上,蒋希文精妙的言辞,温和的态度,还有对有声电影的强大的信心,都给与会记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记者会后都在报纸上发表了文章,纷纷猜测有声电影的春天是否真的即将来到?世界电影发展史是否真的会迈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在这种铺天盖地的讨论声中,还未制作完成的《勇敢的心》可以说是未播先红,迅速成为全球舆论的焦点,这部电影的名字也随之传遍了大江南北,甚至传达到了世界各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