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父子的对话(1/2)
《霍元甲》毫无疑问再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刚刚从民族独立战争中恢复过来的华星人民,正处于民族主义热情空前高涨的时候,《霍元甲》的出现就仿佛为这个正在膨胀的热气球注入了一针兴奋剂,全国各地到处都可以看到不少青年在哼哼哈哈地挥舞着拳头比划着,嘴里还高唱着“千里黄河水滔滔,万里长城永不倒”的歌谣。
媒体们这次也对《霍元甲》做出了众口一致的表扬,由于不再涉及到那些报社幕后主事人的利益,所以他们并没有禁止旗下媒体报道《霍元甲》,也正因为如此,全国的媒体几乎都在疯狂地转载着一切关于《霍元甲》的消息,在这其中,《中华日报》更是因为其独家爆料幕后花絮而受到民众的疯抢,短短几天之内,报纸的销量就打败了所有其他的老牌报社,成为报纸行业的新龙头。
为了进一步扩大报社的影响和宣传《霍元甲》,蒋希文指导顾照仁邀请一些社会精英在报纸上对《霍元甲》做出点评。这个主意受到顾照仁和一众报社员工的一致好评,他们四处活动,邀请各界名人在《中华日报》上对电影《霍元甲》做出评价。
首先站出来的是南方士族的名宿闻以达老先生,闻老先生出生江南望族,前朝曾高升至礼部尚书,在民间有着极高的声望。对于《霍元甲》这部电影,闻老先生也是推崇备至,他认为“这是一部振奋民族士气,振奋国家精神的电影,它展现了我们华星人民的民族气节和抵御外辱的决心,连我这样的老头子也忍不住为霍元甲的失败掉下眼泪。即使它的结局是悲壮的,但是它的精神是永久的!”
华星国学院的院长钱康达也在报纸上发表评论说:“《勇敢的心》让我们知道了如何表达民族的气节,《霍元甲》却让我们明白了如何表达个人的气节。这是两部同样应该被评为史诗级的电影,它们用生动的艺术和真挚的情感告诉我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甚至连国事缠身的华星联邦共和国总统和文中也抽空在报纸上发表了评论“国家的独立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霍元甲》的出现却是另外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我原以为人民会因为长时间的战争而产生疲惫,但是《霍元甲》上映后的反应却让我看到,人民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即使是渺小的个人也可以撑起民族的脊梁。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保持着一颗为国为民的心,华星联邦共和国必然会变得强大而不可侮辱!”
媒体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让《霍元甲》在民间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支持,连带着,武术这一看似即将被枪炮取代的国术也再次火热起来,各地的武馆拳馆外,挤满了想要拜师学艺的热血青年,甚至因为赵倩男这个角色,很多泼辣的女孩子也拜上了师傅,演绎出一幕幕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
这等意外的收获极大的出乎了蒋希文等人的意料,也让各地的武馆笑得合不拢嘴,连李长风和赵长威也破例地联袂而至,向蒋希文道贺并且致上了谢意,不过蒋希文只是稍微客气了几句就离开了,因为他正在准备新电影的拍摄。
蒋希文的新电影准备是要和杨文烈的《天涯明月刀》同时开机的。由于中华星影业巨大的声望和名气,杨文烈的《天涯明月刀》开拍的消息也得到了媒体和民众热烈的关注,虽然这次并不是蒋希文亲自导演,但是剧本也可以算是有蒋希文的大力参与,所以大家对这部电影抱有很高的期望值。另一方面,为了配合蒋希文的新电影并吸引住媒体和大众的视线,《天涯明月刀》同名小说也同时在《中华日报》上开始连载,不过这次构思小说的,改成了中华星影业新成立的编辑部,也算是给这些编辑们练练手。
至于蒋希文和他的剧组,则趁着大家的目光都投向了《天涯明月刀》的时候,悄悄的来到了岭南。
选择岭南作为拍摄地,一是为了避开媒体和其他有心人的目光,二是因为岭南的环境可以让取景更加真实,因为交通不便,岭南的社会形态保留了大量封建社会的传统,特别是大量奴隶主阶级的存在,使这块地方成为反对废奴制呼声最高的区域,没有之一。至于第三,则是为了回家见一见蒋梦白老爷子。
说起来,蒋希文三人自出来拍摄电影并开设公司至今,已有快接近一年没有回家了,虽然常托人带回书信问候,但以往从未离家的蒋诗愔两姐妹对父亲却非常挂念。蒋希文虽然当初拍摄电影没有得到蒋老爷子的支持,但是心里还是很牵挂义父的,所以这次趁拍电影回来看看,同时还要与蒋梦白商量把蒋家搬到上京城的事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