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1/2)
整个大宋朝廷由于经济的不断好转,各方面的备战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行在文官方面小规模的调整已经完成,实际上也没有做牵动性的调整,王泽在拟旨王直除南海宣慰司干办公事之后,对远在四川服丧的虞允文进行第三次征召,请他入朝为官,秦桧等人对王泽锲而不舍的做法感到怪异,虽然朝廷有夺情的惯例,虞允文的声名也足够征召的条件,但王泽似乎对于虞允文尤为欣赏,也就是一介一个布衣,用得着宰相一而再、再而三地倡议征召嘛!
王泽甚至动用了史浩和凤凰山书院一些当世大儒的关系,并亲自修书,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虞允文在第三次诏旨到达后,在族中长老的劝说下,终于勉强接下了圣旨,稍事打点后随吏部官员一同赶赴行在。
时值风云即起之际,各地的宋军也正在进行着大规模的调动,尽管是在尽量不声张的情况下秘密调动,但粮草、器械、人员的动员,尤其是西侍军整军、整军的东调,还是不可能瞒过金国的耳目,国内的民间也对禁军调动充满了各种传言,宋军所能做的就是严守各处关防,尽可能保守各部的秘密。侍卫水军在战前显的更加活跃,长岛侍卫水军大营各处岛屿营寨都驻泊了大量的海船,仅仅五桅车轮战船就有近三十艘之多,数万水军将吏枕戈待旦,海上靠近沿海地区都有宋军巡哨海船游弋,极大地牵制了金军兵力,为此上官云和张云仁二人亲赴长岛督战。
由于战略上的需要,灵夏路奉朝廷密旨对乞颜部、克烈部的支持加大,大量的金银珠宝、茶叶粮食输入,甚至对甲仗的某些限制也放开了不少,禁军制式甲仗输出规模得到了增多,而得到的回报就是两个部族马队对金国西北边地进行骚扰,对金军进行最大限度的牵制。
由于各个方面对金国钳制的力度不断加大,平时只能感觉压力,到了大战前夕才能体现出王泽许多年来的努力成果,金军在各个方向都被牵制住大量兵力,在正面很难对宋军沿河防线形成决定性的突破。加上宋朝的经济发展迅猛,物资条件和人力资源雄厚,可以支撑数十万大军的装备、物资供应,反观金国的改良由于女真族内保守势力的强大,做的很不彻底,两河、燕云发展速度尤其缓慢,人口增加亦是不快,和南方大宋相比简直就不值一提。而且由于宋朝职方司的心理攻势,女真人和汉人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减少,金国的任何政策在两河汉人看来都是阴谋,这就直接导致了金军处于被动挨打的战略态势,完颜宗弼民族和解的政策几乎完全失败。
但完颜宗弼并没有坐以待毙,他已经感到与王泽决战的时间日益逼近,而且王泽手中的钢刀已经磨的非常锋利,随时都有可能给他致命的一刀,等着人砍脖子不是他的风格。
他果断地南下到燕京大兴府坐镇指挥,并在全国范围内征发女真族丁壮,加紧了进行严苛的军事训练,当然多年来他也一直没有掉以轻心,不仅竭尽全力推行汉化各项改良,而且竭力模仿宋朝的各项新制度和已经成为商品的各项技术。对于草原上的势力,他采取了联合塔塔尔等部落对乞颜部、克烈部对抗,虽然边境还是被牵制了几万兵马,但毕竟收到的威胁小了许多,高丽自不必说,宋朝在高丽与金国几乎平分秋色,又有完颜昌统领兵马,但他毫不在意宋军能够在高丽对金国腹地进行进攻,除非宋军打到燕云之后,这种侧翼进攻才又实际意义,不然只能是一种牵制性的威慑,甚至有被金军反击全军覆没的危险。
最主要的战场
,也是两国决一胜负的地方还是两河,他的军事部署自然是重点在两河,可悲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真族已经无可奈何地堕落了。短短十余年间,往昔骁勇善战的女真勇士已经不复当年剽悍,很多子弟连马都上不去,他们的行为举止与汉人没什么区别,反而更加沉迷于享乐、美色之中。多年来在北方各路训练的精锐毕竟太少,也就是几个万夫队,竭尽全力收罗的女真部队,还需要加紧训练才能拉上战场,新式武器方面根本无法与宋军抗衡,唯有成功制成了火药和仿制成功了神臂弓是他最值得自豪的,可惜数量实在太少了。
曾经辉煌一时的‘金马如雷’也随着宋军收复灵夏,结好草原而成为过去,最好的河曲马还有最有耐力的草原马已经大量繁殖、并装备宋军,宋军在马军的力量上已经渐渐缩短了和金军的差距,那些来自西北牧场的羌族大汉,其剽悍勇武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当年全盛时期的金军马队。更严重的是女真族的领军大将日渐减少,汉将渐渐成为金军中的主要集团,两河驻泊兵马大半都是汉将率领的汉军,女真族兵马已经不能构成主力,这就决定了金军由马军为主体开始向由步军为主体的转变,尽管还有以女真人为主体的北方各路马军,但这一优势足以被来自灵夏的宋军马军所抵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