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1/2)
若以蔡京的提议,既然设立东南支卖局是蔡京结构王泽所倡经济之法所得,大用王泽之意,无疑是任命王泽为提领东南支卖局的差遣,这对于多数朝臣来说,倒不是全然不能接受。王泽目前的资历固然太浅,其在钱塘类似于支卖的施政,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既然设立东南支卖局,王泽必然要进入衙门担任主要官员。
最重要的是,在场大臣中多是与蔡京有千丝万缕、或明或暗的干系,王泽是蔡京所赏识的后进之才,既然蔡京举荐,他们还有什么好说的。
蔡京没有直接向赵佶说明用王泽提领东南支卖局,但其言出大用王泽,不言而喻,赵佶岂能不明蔡京的心意。对蔡京、王黼之间的政争甚至蔡氏父子之间的争斗,都是他乐于所见的,他的御下之术就是只要不危机皇权,大臣之间相互攻扞,还是可以容忍的。
赵佶面带微笑的看着宰执大臣的尽意争执,面上尤有鼓励之色。
白时中一向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圆滑之人,在蔡京、王黼与蔡攸之间的争斗中一直是坚守中允,明哲保身。蔡京等人为提举东南支卖局的人选各尽心思时,白时中却是一脸木纳,一言不,仿佛大殿内的争执根本就不管他事一般。由于吴敏、王孝迪二人明显附议蔡京,赵野是鼠两端,蔡京、王黼都能与之善处。李邦彦又是暗中与王黼较劲,何粟被称为苏轼之乡党,为大宦官梁师成赏识,与王黼不和,正在搜罗王黼奸邪专横之状准备伺机弹劾王黼。
赵佶暗自略略盘算这到场的满殿大臣中几乎没有王黼的坚定支持者,使王黼感到身单力孤,拉拢蔡攸到不失为一招妙棋。不过,他对王黼不结党的立身之道,还是很赞赏的。
“王泽倒不失一青年俊才,只可惜资历太浅,又无担任地方大郡守臣的历练,恐怕不能遽然胜任牵连六路职事。”王黼言下之意,王泽资历太浅,不适宜提领东南支卖局。
“东南支卖局设立,执掌江浙、两淮各路职事,却如太师所言兹事体大,故而用人不可不慎之又慎。”赵佶像是没有听到王黼之言,面带笑容地说出这这句令群臣暗中有一番计较的话来,蔡京当先体味出赵佶话中所指,这是赵佶在暗中助了王黼一把。
蔡京暗自无奈,看来这提举东南支卖局一职,赵佶已经有了人选,不妙的是这个人选,正是自己那不争气的儿子蔡攸。
王黼等人也慢慢揣摸到赵佶的心思,皇帝既然已经有了这层意思,只是牵扯到蔡京,不便明言罢了,众臣都明白蔡攸担任提领东南支卖局一职,已经是大势所趋。
“陛下圣明,臣亦以为蔡少师老成持重,可担此大任。”吴敏与蔡攸关系亦佳,对于蔡攸的任用要放心许多,毕竟他对王泽不甚了解。圣意已然,他也就顾不了许多了,当先抢了风头。
蔡攸颇为感激的看了吴敏一言,尽管吴敏与蔡京走的近套,但他二人的私交毕竟不是一般。吴敏能在这个时候保荐,也算是尽了好友之谊。
赵佶面似犹豫,缓缓地说道:“内臣领此外官监职,恐有违制度。”
谁都知道赵佶这是以退为进,让群臣主动附议,也好给他个台阶下来。蔡攸身为少师知枢密院,是朝中右班内臣,按制不能兼领外朝职事。但王黼一日连越九阶的升迁,梁师成以内侍得以唱名集英殿,使制度早已荡然无存,何言违之。
赵佶担心的是蔡攸自北伐大败于燕京城下,虽然以钱赎回燕山,但天下人其又不是傻子,私下交相讥笑蔡攸,使他颜面扫尽,在赵佶的宠信下,蔡攸回来后竟未受到丝毫的处分,台谏已是议论纷纷。骤然又使其内臣担当外官要职,恐怕又要引起御史的弹劾,门下省可能会有官员会封回圣旨,这不能不令赵佶小心从事。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场的宰执、省部大臣一力保荐,以堵住悠悠之口,算是全了这番君臣相知的情分。
“臣以为陛下太过拘于礼制”王黼口气严肃地说道:“自古举贤内臣亦有担外官之例,何况陛下乃万乘之主,责人用事更应以贤德为本。蔡少师有经世之才,奈何不能大用。臣举荐蔡少师,只为国事着想,望陛下恩准臣请。”
“臣鄙薄之才,又有何能,敢叫王大人、吴大人共荐,何况臣以少师除知枢密院事,怎敢再领外朝职事。”蔡攸在此时不得不表示自己的谦恭,这也是为臣之道,不显示自己的谦让,会使人私下说道自己狂妄。
吴敏斜看了蔡绛一眼,淡淡地说道:“少师何须自谦。”
赵佶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捻须说道:“居安就莫要在推辞了,稍后便由王爱卿拟旨由你提领东南支卖局……”说着,目光扫到蔡京面上,略一停顿后,又说道:“王泽曾担任大县职事,对地方颇为熟悉,东南支卖局筹办事宜繁杂,亦须青年才貌之士,朕以为王泽确是可用之才,宣旨王泽罢崇政殿说书,以直天章阁除权同领东南支卖局,协助办理支卖局各项事宜。”
赵佶不想让蔡京过于难堪,何况他对王泽还是较为欣赏的,应当给王泽一个较为优厚,有实权的差遣。且东南支卖局乃是新设,亦非容易管理的职事衙门,王泽深韵理财之道,赵佶如此安排的意图在于以蔡攸为,却不必理事,王泽为副,负责具体事务。只有这样,赵佶才能放心。
蔡京焉能不明白赵佶煞费苦心的安排,这结局亦是在他的意料之中,在他看来王泽并非易于之辈,遽然飙升,如真的做出一番令赵佶龙颜大悦的事情来,博取了赵佶的宠信,脱离了他的掌控,那王泽势必成为比王黼等人还要难以应付的的对手,蔡京很相信他的眼光。
“如此最好”白时中不咸不淡地点头说了一句,众位朝臣倒也坦然接受,毕竟王泽是倡之人,更何况王泽在这方面的才能是有目共睹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