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1/2)
万户阵亡、大旗被缴获,这场战斗的结局可想而知,由于金军失去了统一的指挥,被王孝仁率军趁势猛攻,各部在陷入各自为战的尴尬境地后被打的纷纷后退狼狈不堪,好在他们都是些马军,虽然败像呈现,但他们的撤退却非常迅速,没有受到致命的重创。
当这群金军陆陆续续集结了几个区域的小队之后,静静地和宋军对峙不前,严酷的现实摆在他们的面前,万户和一名军帅阵亡,两杆帅旗都被宋军缴获,这是相当严重的事情,或者可以说在在金军的战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呼沙呼万夫队是一支规模不大的万夫队,仅仅有六千人而已,比不上动辄**千、万余人的万夫队,这支部队却是编制一名军帅和两名直属万户的千户,是金军标准的万夫队编制,这种伤亡令这些金军胆寒不已,毕竟军法无情,尤其使得生还千户和百户们都为自己的命运担忧。
实际上,战场的兵力对比而言,金军仍然有取胜的机会,毕竟他们的主力还在,但在万户、军帅都战死的情况下,金军将吏已经丝毫没有再战下去的勇气,随着两名千户在战场上投降,所部马军大半被迫归顺,剩余的金军只能四散退向自己的营寨。
王孝仁和岳云收拢兵马清点战果,并开始收集降兵兵器,以防止他们反水。二人经过商议后,决定就在此处先扎下大寨,并由岳云飞书请拱圣第一军再调遣几千兵马北上,会同宣武第二军一同救援内黄县。当然,他们并不前进的目的在于经过此战损失颇大,前方尚有金军两万余人,其中还有一个马军万夫队,今日赢得就非常侥幸,万一贪功冒进被金军马队反扑,仅凭这几千人是很难抵挡的,不如先在此对付这支金军残破的万夫队,等待己方的援兵到达再行北上解围。
金军整整一个万夫队的惨败,直接导致整个战局的被动,由于王孝仁和岳云已经扎下大寨,第一批援军第三日就到达,使二人的兵力达到六千余人,对面龟缩在营寨内的金军随时都有被歼灭的威胁,不得已之下只好北撤和金军主力会合,这样一来宋军增援兵力北上道路畅通无阻。
几天下来,北侍军最精锐的长骑侍卫大军派出的长骑第一军六千多马军将吏已经过了河,长征侍卫大军也从京东西路向西北运动,随时准备越过金国控制的大名增援内黄,宣武侍卫大军主力在卫州摆开阵势,做出出击相州的准备,拱圣第一军则全军北上。宋军四支侍卫大军三面行动,不仅对正在激战中的金军造成了一种战略层次上的包围,而且必定要进入金国控制区作战,这是女真统治者绝不能接受的,但仗还在打下去,宋军就必须要增援,接着打肯定越打越大。
在得到长骑第一军和拱圣第一军的支援下,宣武第二军主力终于全部北上,三个军做为最前方的直接作战部队不断接近内黄。这种战略态势造成的结局是金军这次作战注定的失败,如果继续打下去,金军着两三万人很难支撑宋军三个军司在各自侍卫大军主力支援下的围攻,很有可能全军覆没,郦琼万般无奈之下,只得传令各部撤军。
但漫独化做为合鲁索属下女真族行军万户,平素里就对郦琼这些降将看不入眼,在呼沙呼万夫队残部暂归他节制后,他的万夫队达到七八千人,野心膨胀不小,执意要和宋军打上一仗。郦琼当然明白这些女真将帅看他不起,也有意让这些莽夫出出丑,就没有尽力地劝解,而是撤出了大部分汉军,仅仅留下数千名汉军马步军担负支援任务。
战斗的结果可想而之,当然整个过程相当激烈
,漫独化不愧为金军中年轻一代的骁将,七八千女真马军也不是吃干饭的,宋军三个军司打的异常艰苦。王孝仁身为宣武第二军主将不能亲自领兵冲锋快意沙场,而岳云自请但当拱圣第一军军锋,率一千骑六进六出安然无恙,把金军马队打的阵脚凌乱,漫独化狼狈不堪险些命丧他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