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1/2)
北伐的各方面物质、钱财、人力准备自然不在话下,朝廷储备的钱粮器械和每年的财赋收入足可以应付一场大规模的灭国之战,但禁军由于对北伐部队指挥权力的争夺而互不相让,几乎陷入白热化的程度。
由于北侍军司和西侍军司二者对殿前司的印象极差,岳飞和韩世忠两位大帅私下达成兵力配置方面的妥协,并联合呈报枢密院都参军司。他们主要的妥协是在于西侍军兵力东调后,不直接归属北侍军都指挥司管辖,北侍军都指挥司无权对西侍军侍卫大军直接下达节令,而是由西侍军派遣一名方面大帅节制西侍军各路出征兵马,这名大帅却听从北侍军都指挥司在战略上的节制。实际的结果是换汤不换药,归根结底还是要求西侍军出征兵马受北侍军都指挥司节制,不过在照顾心高气傲的西侍军诸位大帅的面子上,这种节制变的委婉、间接一些罢了。
在岳飞的坚持下,韩世忠的计划是派出近两支以上侍卫大军的兵力参战,但其作战范围限制在河东南北路西侧和西京路,最终会同北侍军主力从西而东对燕山进行夹击,当然只不过是计划。
两大侍军司的建议得到了枢参行军司的高度重视,但杨沂中与曲端却一个为殿前司考虑,一个为西侍军能否建功立业考虑而争执不下,杨沂中虽然是当年河东军出身,但他也算是殿前司的宿将,不能不为殿前司各部的功绩着想,曲端自不必说了,他不禁一直就是西军出身,而且还是继承西军的西侍军首任都指挥使,自然不能亏待西侍军半分。南侍军没有作战任务,他们乐于是在一旁冷眼看热闹,不免抱着几分失落又有几分幸灾乐祸的心态。而主管殿前司军务的王渊做为一位在政治上颇为老道的方面大帅,他一方面任由高平等愣头青闹事,一面躲在幕后观望时局,把自己置身于事外。
高平面对两大侍军司的联合打压,有没有殿前司强力支持,但他毫不退缩,不断地联合殿前司各位侍卫大军都校反扑,导致最后的军事部署迟迟拿不出来,引起了朝廷的极度不满,为此王泽作为宰相,亲自主持召开了一次方面大帅会议,七衙正印或是护将印大帅全部到齐,连沿河四路宣抚司干办公事李长秋也南下到场。
在会议上的场面却非常的平静,各位大帅话并不多,相互间几乎可以说一团和气、笑脸相待,但王泽明白在这一团和气之下,隐藏着相互较劲的暗流,笑脸背后是冷冰冰的功利之争。尤其是杨沂中与曲端一个是原河东军出身殿前司大帅,一个是正儿八经的原西军出身的西侍军大帅,他们之间谁也不服谁,杨沂中看不起曲端的粗鄙、狭隘,曲端看不起杨沂中的平庸、无能,反正两个性格不同的人被安置在枢密院都参军司后始终地不合乎。其他各位方面大帅都不是易于之辈,他们各有各的能耐,不然又岂能担任军中魁首。
第一天的会议几乎没有达到任何效果,具体的兵力分配和节制还是拿不下来,许翰和李纲显的非常恼火,各方面大帅表面文章做足,但私下相互抵制的做法令他们又无可奈何,总不能直接不尊重方面大帅的建议而强行部署军事战略吧!毕竟在战争的具体部署上还是要靠这群武官的。
王泽却显的心不在焉的样子,满场中就李长秋一人对王泽的态度品味一二,嘴角上始终挂着讽刺意味的笑。当天他就前往拜访岳飞,一同前去王泽在城外的别院拜会王泽,对岳飞戏言:‘要想风调雨顺、还得走走王相公的门路。’
对于岳飞的到访,王泽感到非常高兴,他与岳飞虽有
几次会面说话,却并不曾在府邸中做私人谈话,于是亲自出门前往迎接,这个举动令岳飞大为惊讶,随即又不能为深有所感。他虽然是威风八面、战功显赫的方面大帅,平素里心高气傲、手握重兵、枭视一方,但宰相的地位甚至在亲王之上,尤其是王泽的名声、威望如日中天,何况又是军国重事,对他有栽培之恩,这番亲自出迎是给足了他面子,甚至是抬高他的身价,怎能不令他心情激动。
“下将粗鄙武夫,岂敢让相公亲自下阶,实在是折杀下将了。”既然王泽给足了他面子,岳飞亦不是狂妄到自大无知的地步,对王泽的好感自然平生了几分。
“太尉为朝廷戍守一方,本相如不亲自出迎,岂不是如那些迂腐措大一样不堪,太尉请——”王泽见桀骜不驯的岳飞竟然表现出谦恭的神态,他心底自然有一股自豪感,面容上的笑容更浓了,索性拉着岳飞的手与他一同入府。
李长秋并不以为王泽亲热岳飞而疏忽了他,他明白自己在王泽阵营中有着几乎不可撼动的核心地位,相反却对王泽能够对武将笼络的套路颇感兴趣,自己和岳飞的关系却不怎么融洽,甚至可以说是心神相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