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辽东危局(1/2)
两人走到了冯君晨的马车前,大雪之中,冯君晨双拳一抱道:“恺阳先生今夜来尚书府,必定也是为了辽东之事吧?我这一个小小给事中,内阁里的事情还没摸清楚,这次辽东经略,为何偏偏选了杨镐大人,自打杨镐去了辽东,这辽东出了那么多的事情,内阁难道还不清楚吗?我本以为,内阁等了这几个月,也该看清楚杨大人的本事了吧,这还不换一个人吗?”
孙承宗一脸凝重地道:“这那么多人去了辽东,大家都不是瞎子,辽东那里有什么人,有什么事情,那么多双眼睛还看不到吗?这么些日子,兵部里收到辽东那边的邸报还少吗?辽东的事,李成梁第二次进辽东的时候就荒废了,兵部武选司里的那些辽东的兵档上的人,早就没有了,所以不得已,才从各地抽调客军,这些客军互不统属,有的跋涉千里,到了辽东疲惫不堪,又互相掣肘,所以内阁才急匆匆地把杨镐派去,这杨大人,好歹在朝鲜领过兵,有点威信,又是中堂大人信任之人,不派他去,难道再派个李如松这般的吗?”
“若是能派个李如松倒也罢了,总好过再来一次蔚山之败。杨经略为人清高,素来看不起武官,此次出兵,除了辽军以外,还有九边,江浙各地的客军,人数庞杂,互不统属,互不配合,相互之间本来就不易相处,再派个如杨经略这样的,不就是加深上下之间的怨恨吗?这些天我在兵部,辽东上下抱怨一直就没停过,总兵们相互抱怨,文武官员相互攻讦,总兵们与杨经略相互掣肘,这上上下下的没完没了,邸报一个接着一个,杨经略到现在都没理清楚,这仗硬打下去的下场,内阁的诸位难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吗?”
孙承宗叹了口气,眼前的这位年轻的兵部给事中思虑深远,是当朝之内不可多得之人,结果当初深陷于党争之中,满腹大才化为一腔悲愤,这次猝然来京,他本来很是兴奋,本打算依靠自己的关系推荐此人,哪想到却遇到了这么大的事情。
“文荀啊,内阁里的各位大人不是傻子,杨大人有几斤几两,中堂是清楚的,可你还没搞清楚中堂为什么要派杨大人做经略吗?”
冯君晨愣了一下,他看了眼孙承宗。
“当初李成梁在辽东的时候,辽军独大,整个辽东都姓李,朝廷的水很难泼得进去,为了对付北方的鞑子,朝廷忍了那么多年,才把李成梁给拿下来,后来辽东有事,无奈之下又启用李成梁,李成梁了,也聪明,明着捞钱,实则避祸,身后的事情,他也不管,以致于辽事日坏,正好给了朝廷夺回辽东的口实,可这辽东拿下来了,辽军可还在,李家可还在,这么些年来,朝廷表面上重用辽将,实际上早就想取而代之,这么些年来,都没动过李如柏,现在,这建奴起来了,辽军又压不住,这机会不就来了吗?所以朝廷云集大军,想要一箭双雕。”
“事关国家生死,到这个时候了还在玩这些猫腻!”冯君晨狠狠地跺了跺脚,“这也就罢了,这派谁不好,非派杨经略。”
“这大军出动,肯定会有经略,这经略也须有文官担任,这中堂大人也是无奈之选,这中堂大人一派的也就杨大人领过兵啊。”
“杨经略可不是当场朝鲜的邢阶大人,他可是满脑子要效仿阳明公的,这满脑子自命不凡,却偏要指挥诸位总兵,这些总兵有辽军,有边军,有江浙之军,派系繁杂,矛盾重重,他若是能坐下来好好了解,细细捋顺倒好,可这位杨大人是鼻子朝天看的人物,听不到半分手下的意见,这杜松和刘梃对他可是颇多微词,这样的人怎么调动诸地大军啊!这使不得大军,只能各自为战,要是让人钻了空子,会被人各个击破的。”
孙承宗也不说话,看着冯君晨一脸激动,他能理解冯君晨的激动,兵甲之事,本来就是国家大事,可是现在内阁里却完全没预想到兵事的凶险,文武互相掣肘,各军互不协调,熟悉地形情况的辽军更是对客军极度不满,而客军因为气候,后备之事上下失措,这未战,败局已经显露,这种种的迹象已经显露了败局,可是内阁里的人要么是不懂,要么是懂得不愿做声,而中堂大人则有着自己的算盘。
这仗还没开打,天平就已经倾斜了,犯了这么多忌讳而不败的,古往今来,少之又少,可惜读过兵书,读懂兵书的人还是太少了。
“依我看,朝廷根本没拿这群建奴当回事,”冯君晨身上已经满是落雪,他叹了口气道:“中堂大人为了自己的官位权势,派了杨经略主持辽东,只要辽东大胜,便是中堂大人运筹帷幄,统帅全局,自然官位权势一个不少,甚至青史留名,万古流芳。这杨大人,统理大军,只要得胜,便是大明第二位阳明公,各路总兵,都想着争先恐后,斩级而归,好搏一个功名利禄,这上上下下,怕是大家脑子里已经在想如何分这胜局的果实了。”
孙承宗点点头,叹了口气道:“是啊,文荀你说到点子上了,这上上下下,大明的文武官员,可都忘了这大明胜过,可也败过,可大家的脑子里都只记得咱们怎么赢的,却忘记咱们怎么输的,这所有人都以为建奴都是些山野蛮荒,根本不会排兵布阵,与大明相比,他们都是些可以随便碾死的蚂蚁。”
冯君晨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人。
只有他除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