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桓温(1/2)
桓温(公元三一二年至公元三七三年),字元子,汉族,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人,相貌温伟,有奇骨,面有七星,刘惔称他“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
幼年丧父,少年结交名流,与刘惔、殷浩齐名。后与庾翼相交,受庾翼推荐,娶晋明帝之女南康长公主为妻,并担任琅琊内史,历任徐州刺史、荆州刺史、江州刺史、扬州刺史、征西将军、都督天下诸军事、大司马等职。
公元三四七年(永和三年)攻灭成汉,收复蜀地,后三次北伐,战功累累,威名赫赫。公元三六一年至公元三七三年(海西公、简文帝、孝武帝期间)独揽朝政,欲行篡位之事,后综合各方利益没有发难,忧愤而死。
一、枕戈泣血,手刃父仇
“桓温之父桓彝为苏峻部将韩晃所害,泾令江播豫焉。温时年十五,枕戈泣血,志在复仇。至年十八,会播已终,子彪兄弟三人居丧,置刃杖中,以为温备。温诡称吊宾,得进,刃彪于庐中,并追二弟杀之。时人称焉。”摘自《晋书·王敦桓温列传》翻译过来:“桓彝牺牲那年,桓温只有十五岁,但身为长子,他不得不主动挑起家庭的重担。一次,他的母亲得了重病,需要吃羊肉来医治,但他们家里穷,买不起羊肉,桓温不得不流着泪把最小的弟弟桓冲卖给了卖羊的老板。这样的骨肉分离才弄到了一点点羊肉,救了母亲的命,解了燃眉之急。这种痛彻心肺的经历使得小小年纪的桓温深深体验到了人世间的艰难和无奈,也让他对背叛他父亲的仇人江播更加恨之入骨。那时,十五岁的桓温白天拼命挣钱养家,照顾多病的母亲和三个弟弟;夜里,就一个人在园子里,苦练武功,发誓一定要手刃忘恩负义的江播,为父亲报仇。在一面辛勤养家一面刻苦习武的日子里,桓温度过了三年艰难的光阴,在他十八岁那年,江播已死,桓温诈称吊丧之宾,手刃江播两子和他的兄弟一人,名声大振,晋成帝亲自召见。”后拜驸马都尉,琅琊太守,尚明帝长女南康长公主,荆州刺史庾翼与其结为生死之友。后累迁徐州刺史。庾翼死,部下推其子庾爱之代任荆州刺史,朝廷以庾世家族势力太大,遂以桓温为荆州刺史,大臣以为桓温不能牵制庾氏家族在荆州的势力,后来桓温到了荆州,驱逐庾爱之,荆州安定。
二、剿灭成汉,统一南方
公元三四五年(永和二年)十一月,桓温出兵伐蜀,使袁乔率二千人为前锋。他上了表就出发,所以朝廷虽有异议,也无从阻止他了。朝中的议论多以为蜀中地形险阻,路途又远,桓温兵力不大,难以取胜。刘惔却以为必能成功,众人问他根据何在,他说:“从赌博可知。桓温赌博的手段极精,非一定能赢绝不出手。只怕灭蜀之后,朝廷都得听他的而已。”刘惔幼年便与桓温相识所以他是真正了解桓温的。李势仗着蜀道险阻,不作战备。桓温长驱深入,至三四七年(永和三年)二月,已经在离成都不远的平原地区上大耀军威了。李势这时如梦方醒,急命叔父李福、堂兄李权、将军昝坚等领兵迎敌。昝坚不知根据什么,领兵到了犍为(今四川彭山东)。三月,桓温到了彭模(今彭山东北),这里离成都只有两百里。昝坚与桓温走的不是一条路,他不知晋军何在,只在驻地傻等。桓温与众将商议进兵方略。有人主张分兵为二,两路挺进。袁乔反对,他说:“此刻悬军万里之外,得胜可立大功,败了就全军覆没,必须合势齐力,不可分兵。应当丢掉锅子,只带三天粮草,表示有去无还的决心,全力进攻,必可成功。”桓温依计,只留参军孙盛、周楚带少数军队守相重,他自己引兵直取成都。李福攻彭模,被孙盛等击退。桓温和李权遭遇,三战三胜,汉兵溃散,逃回成都。待桓温进至成都近郊,昝坚才发现自己的失误,赶忙回来,但见晋军已逼近成都,所部军心慌乱,竟不战而溃。李势派的几支兵都完了,他垂死挣扎,领兵出城,在笮桥(在成都西南)迎敌。这是灭汉的决战,也是惟一的一次硬仗。晋军开头打得并不顺利,参军龚护阵亡,汉军的箭射到桓温马前,军心有些动摇。这时,突然鼓声大振,袁乔拔剑指挥,将士誓死力战,于是大获全胜,便又进到成都城下,放火烧其城门。李势连夜逃往茵萌。他自忖无法再战,只得修了降表,派人送到军前投降,成汉就此灭亡。从公元三零二年(太安元年)李特起兵起算,共六世四十六年;若从李雄称王起算,还得减掉两年。笮桥之战有一个问题还需要说几句。战鼓之声从何而起?史籍的记载是这样的:“众惧,欲退,而鼓吏误鸣进鼓。”《晋书·桓温传》、《资治通鉴》均同。笔者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当时只是有些动摇的征兆,主将没有下令撤退,此其一;古人打仗,击鼓进兵,鸣金收兵,不会有什么“误鸣进鼓”,此其二。我估计是袁乔见情况紧急,来不及向桓温请示,便命鼓吏加急擂鼓,以振士气。这样似乎比较合于情理。蜀事还有余波。好几个蜀将起兵反晋,被桓温、袁乔等打败。桓温留驻成都三十天,班师还江陵。李势被送到建康,封归义侯,后来在建康病故。晋军主力撤退后,蜀将隗文、邓定等*成都,立范长生的儿子范贲做皇帝,到公元三四九年(永和五年)才完全平定。
三、三次北伐,威名赫赫
(1)第一次北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