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东晋名人小传 > 第四十六篇 谢灵运

第四十六篇 谢灵运(1/2)

目录
好书推荐: 顶级情圣 道之奥秘 戒爱十八 当代大学生情感故事精选 当爱情成为往事 灰色的硝烟 囧羊羊VS黑暗狼 荒年 后起之秀 好奇的心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385-433)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诗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但有些诗字句过于雕琢,描写冗长,用典、排偶不够自然。原名谢公义,字灵运。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文学家,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祖父谢玄,晋车骑将军;父谢瑍,不慧;其母刘氏为王羲之外孙女。他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是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

幼年便颖悟非常,《宋书》本传称其“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善书,“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东晋时,他18岁袭封康乐公,刘氏南宋朝建立后,按例被降为康乐侯,故又称“谢康乐”。谢灵运因是名公子孙,才能出众,认为自己应当参与时政机要,但宋文帝对他“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在朝不得志,曾外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好营园林,游山水,制作出一种“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的木屐,后人称之为“谢公屐”。与族弟谢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后因罪徙广州,密谋使人劫救自己,事发,弃市,时为元嘉十年,终年四十九岁。呜呼哀哉,灵运公的最后安身之地——谢灵运墓位于今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里泉村。子谢凤,同徙岭南,早卒;孙谢超宗,被宋孝武帝认为是“灵运复出”。谢灵运的诗意境新奇,辞章绚丽,影响深远。因此,他被后世誉称为中国山水诗鼻祖。

晋末曾出任为琅琊王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豫州刺史刘毅的记室参军,北府兵将领刘裕的太尉参军等。入宋后,因刘裕采取压抑士族政策,降爵为康乐侯,出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元嘉十年(433)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

谢灵运主要事迹

一、显赫身世

在东晋到南朝的200多年中,是谢氏家族的黄金时代,这时期谢氏见于史传的人数就有12代100余人。这时期,谢氏家族不仅拥有高峻门第,而且还享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权。谢氏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拥有自己的庄园、山林和劳动人手。

谢灵运的祖父是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子谢玄,玄是“咏絮才女”谢道蕴的弟弟,谢玄和小叔谢石一起,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战争胜利后,谢安、谢玄、谢石等4人同日封公,尊贵无比,不仅获得了应有的奖赏,而且还使家族的一流门阀地位得以确立。谢玄加都督徐、兖、青、冀、幽等州,封康乐(今江西万载)公,食邑二千户。

谢玄生有两个儿子,长子谢奂,幼子谢琼(或谢混)。谢奂“生而不慧”,但也世袭了一个官职——秘书郎,娶王献之的外甥女刘氏为妻,刘氏精通诗书,长于书法,美丽聪慧,是一代才女。谢灵运是他们的第四个孩子。

谢奂26岁便夭亡了,时灵运刚诞生不久,长得灵秀漂亮,谢玄视之若掌上明珠,曾感叹说:“我生了谢奂,他很笨,但他却生出了灵运这样聪明的儿子!”谢灵运4岁时,祖父病重,临死前谆谆嘱咐家人一定要把灵运带好,培养成才。公元391年,谢灵运7岁时袭承康乐公,世称谢康乐,仍然食邑二千户。

二、钱塘“客儿”

祖父亡故后,家人送他到钱塘(今杭州)杜明师室,杜明师是个道行颇高的道人,和谢家可算是世交,当年淝水之战前谢玄曾亲来钱塘问卜,杜明师曰:“苻坚必败”,为东晋军队吃了一颗定心丸。据钟嵘《诗品》云,“某夜,杜明师夜梦东南有人来入其馆,而当晚,灵运降生于会稽。”

谢灵运从四岁至十五岁寄养在著名道士杜明执事的道观中,故又名“谢客”,而“灵运”是杜明师为他取的名。杜明对灵运要求十分严格,不仅教他强身健骨之术,而且十余年如一日,耐心辅导他学习佛、道两家的经典著述。十余年间,谢灵运博览群书,精研佛、道两理,同时,西子湖的清山秀水也浸透了少年灵运的心,这些为他以后进行山水诗的创作和注释佛家经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少年诗名

399年,杜明师仙逝,同年,孙恩起义攻克会稽郡,钱塘形势危急,家人接灵运于建康(今南京),住叔叔谢混家。

谢混少有美誉,善属文,历任中书令,中领军、尚书左仆射。“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就是他的传世名句。谢混对玄言诗的终结及山水诗的开启起到了较重要的作用。

灵运到南京后,朱雀桥畔的王谢府第,门庭显赫,胜友如云,名士满座,菁华荟萃。因灵运诗好书好,人人喜欢他。他的叔叔谢混官为尚书仆射,“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矅、弘微并以文酒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宋书·谢弘微传》)

“乌衣之游”期间,灵运的才华深为叔叔赏识,混赞曰:“灵运文章华美,江左(指东晋、刘宋管辖的江南地区)莫逮。”

四、*官场

东晋太元16年(391年),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食邑2000户。15岁后封国公例除员外散骑侍郎,不就。晋末曾出任琅琊琅王德文的大司马参军,次年成为豫州刺史刘毅的参军,后又成为北府兵将领刘裕的太尉参军。刘毅和刘裕都是北府兵将领,谢混支持毅,后二刘对抗,混为裕所杀,毅兵败自杀。

入宋后,因刘裕采取压制士族政策,灵运降爵为康乐侯,食邑500户,但裕对谢氏仍采取优容拉拢的态度。

从担任王德文的大司马参军到出任刘裕的参军再到降爵康乐侯,十几年间,灵运得以跻身官场的主要原因是他的身世和文名,尤其是文名。而他恃才傲物,喜臧否人物,得罪了许多权贵,所以一直未得升迁。

422年,高祖(刘裕)崩,少帝(刘裕次子)即位,权臣徐羡之等以他与刘裕长子庐陵王刘义真“昵狎过甚”,说他在庐陵王前“构扇异同,非毁执政”而让灵运出任边远荒凉的永嘉担任太守(有贬官流放的意味)。

五、出守永嘉

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的直接原因,是刘裕之子刘义真和灵运交情颇深引起了新帝少帝权臣的猜忌。刘义真好文籍,和灵运情趣相投,二人时常聚谈,聚谈中刚直的灵运偶有言辞激愤,议论时弊,权臣徐羡之等恐义真夺弟之位,故使灵运出为永嘉太守。

422年的秋日,堤岸在夕阳的阴影里显得格外清爽,次晨,岸边野草上滚动着圆圆的露珠,(“秋岸澄夕阳,火旻团朝露”),灵运怀着对故人故土的留恋之情,离开京都建康,到当时还很荒凉的永嘉(今温州市还包括丽水、青田)当太守,他的心里,自己虽然在政治上有一吐抱负的宏愿,但是朝廷的颓靡,权臣的排挤,以及自己多病的身体,可能很难再有辉煌的政治前景了。也好,我正可以“穷山海之迹,做一个自得其乐的人。”(将穷山海迹。永绝赏心悟)。树林在秋风中析析作响,月亮在在秋夜里皎洁如玉,在这样美好的时刻教人怎么舍得离开这美好的故园亲友呢。(“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邻里相送至方山诗》)

到永嘉郡后,谢灵运实行无为而治,他劝课农桑,行田考察,关爱民生。短短一年时间里,灵运足迹遍及郡治各县,在安固(今瑞安)、衡阳(今平阳)、乐清等地都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这些诗篇,虽以山水诗为多,但几篇关注民生的诗篇如《种桑诗》《白石山下行田》、《北亭别吏民》、《初离郡》,却以赤子情怀,抒发了他对永嘉人民的高度爱护,表现了他作为一郡太守的可贵责任心。

《种桑诗》是灵运亲临种桑现场鼓励人民的一首诗,“常佩知方诫。愧微富教益。”意思是说灵运常常想到要使百姓知礼法,要象孔子所说的那样有“富民”“教民”的办法,但自愧做得不够。“疏栏发近郛。长行达广埸。旷流始毖泉。湎涂犹跬迹。俾此将长成。慰我海外役”意思是一排排的桑苗从近郊一直延伸到广阔的田野,像浩大的流水发于涓涓细流,遥远的路程始于第一步。这些桑苗将长大成林,对于任职于这山海之地的我也是一个安慰。

在永嘉当太守约一年后,谢灵运因身体多病等原因,于4秋与永嘉吏民作诗分别(《北亭与吏民别诗》)。

此诗一开始便剖明心迹,说自己既无汉朝刀笔吏张汤、杜周之才,也无终军从小立志干大事的志气,(“刀笔愧张杜,弃繻惭终军”)而是像司马迁那样看重史学,像扬雄那样爱作赋(“贵史寄子长,爱赋托子云”),说自己向往隐逸之士,崇尚老庄思想。(“犹抱见素朴,兼勉拥来勤”)

时光易逝,到郡已经整整一年了,但自己缺乏才德,治理无术,加以重病在身,因而很想归隐故山。趁此秋水上涨,舟行方便,便决计辞官归去。(“时易速还周,德乏勤济振。眷言徒矜伤,靡术谢经纶。矧乃卧沈疴,针石苦微身。行久怀邱窟,景昃感秋旻。旻秋有归棹,昃景无淹津。”)最后,灵运伤感地说:“前期眇已往,后会邈无因。贫者阙所赠,风寒护尔身。”

从此诗歌我们可以看到灵运与吏民话别,言辞恳切,由此可以想象永嘉吏民对她也是很诚恳地依依惜别的。至今温州市几永嘉、乐清、瑞安、平阳等县还留存着许多有关灵运的传说、遗迹,还有专门为纪念他而建的塑像、亭台,都可以证明这位诗人太守在郡一年的影响之深。

六、乐清足迹

谢灵运在温州当太守的一年时间里(422秋-4秋),一边关心民间百姓疾苦,一边利用公余时间游山玩水,写诗作文,4年夏天,乐清遭受了一场水灾,灵运亲临水灾最严重的白石等地视察灾情,并写下了《白石岩下径行田》。

“小邑居易贫,灾年民无生”。“莓蔷横海外,芜秽积颓龄。”

这两句描述了当年乐清灾情之重,太守对灾情的关心也溢于言表。

“知浅惧不周。爱深忧在情。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

这两句太守直抒胸臆,爱民之强烈责任心溢于言表,作为一个地方父母官,他要“甘心务经营”,努力开创新局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全职法师:召唤魅魔,锁情穆宁雪 人在箱庭,从落地成神开始 超级财阀,从差点失业开始 重生后再也不当破碎的他 文明试炼:从华夏永昌开始 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霍格沃茨:别叫我制杖师 我真的是正经法师啊 诸天模拟:从莽荒纪开始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