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篇 释道安(1/2)
释道安(公元312或314-385年)祖籍常山扶柳人(今河北冀州),南北朝时高僧,翻译家。本姓卫,常山抚柳(河北冀州)人。十二岁出家,受“具足戒”(僧侣的最高戒律)后,二十四岁至业城(河南临彰县),成为佛图澄的弟子。佛图澄死后,道安因避战乱,颠沛流离于翼,晋,豫一带,后在襄阳,长安等地总结了汉代以来流行的佛教学说,整理了新译旧译的经典,编纂目录,确立戒规,主张僧侣以“释”(释迦牟尼)为姓。培养了慧远,慧持等高僧。
释道安,本姓卫氏,常山扶柳人。出身于世代英儒之家,早年父母双亡,由外兄孔氏抚养。7岁开蒙读书,具有超强的记忆力,读两遍就能背诵,乡邻们都感叹不已。12岁时出家为僧。神智聪明,但形貌却非常丑陋,不被师父所看重,只能去干些体力活,一直干了3年。他吃苦耐劳,勤勤恳恳,毫无怨言,笃性精进,持斋戒精严。几年之后,才请求师父给他经书读。师父给他《辩意经》一卷,约有五千字。道安带着经书下地干活,利用中间休息的时间读经。晚上回寺院后,将经书还给师父,并要求再换一部,师父说:“昨天给你的经书还没有读,怎么今天又要?”道安回答说:“昨天的那部经书我已经会背诵了。”师父感到很惊讶,却并不相信。但还是给了他《成具光明经》一卷,有近一万字。道安又是带着经书下田干活,利用休息时间阅读,晚上回来时又还给师父,师父拿着经书,让他背诵,他竟然背的一字不差,师父大为惊叹,从此对他另眼相看。
道安受具足戒后,开始外出游学。他来到邺县的中寺,遇到佛图澄,佛图澄见到道安后非常激动,俩人谈了整整一天。寺院里的其他僧人见道安其貌不扬,都很轻视他,佛图澄说:“此人有远见卓识,你们这些人跟他不能相比。”由此道安事佛图澄为师。佛图澄讲经时,道安作复述,众僧人很不高兴,都说:“往后走着瞧,要难杀昆仑子。”待道安复讲时,众僧人纷纷提出许多疑难问题,道安力挫群雄,行有余力。因此,当时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说:“漆道人,惊四邻。”
当时学佛法的人,多是墨守成规,道安感叹道:“为众人所推崇的佛学大师们虽然已经去世了,但玄妙的义理还可追寻,应当穷究幽远,探索微奥,使我们后人能够理解佛学的真话。”于是道安开始游方问学,访学佛门经、律。
后来道安因避难,潜居于菠泽。高僧竺法济、支昙讲《阴持入经》,道安跟从他们学经。随后与周门竺法汰迁居于飞龙山,这时僧先、道护等都已在飞龙山上,见面之后非常高兴,他们共同研读经文,妙出神情。
道安又来到太行恒山,创建寺院和佛塔,使河北人都得到了教化。当时武邑太守卢歆欲,听说了道安的事迹,就派僧人敏见再三邀请道安,道安推辞不掉,乃前往讲经说法,获得极大成功,受到僧侣、士人和百姓的欢迎与钦幕。
道安45岁时,又回到冀部,住在受都寺,弟子有数百人,道安常常向弟子宣讲佛经。当时,后赵石虎死了,彭城王石遵即位,石遵派竺昌蒲为使者,请道安到华林园居住,并且大兴土木,修建了很多房舍。但是,道安认为后赵国运将危,石氏的皇位坐不了多长时间,于是他又西行,来到牵口山。这时正值冉闵之乱(冉闵,十六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夺取后赵*,建立魏国,史称冉魏,后为前燕所灭),世间萧条。道安对其徒众说:“现在天灾旱蝗,寇贼纵横,我们大家都聚集在这里不是办法,散伙各奔东西也不行。”于是率领众人*王屋山、女休山。随后又渡过黄河,来到陆浑,住在深山里,食野果,饮溪水,还是坚持修学不已。没过多久,前燕慕容俊逼进陆浑,道安只好又南下襄阳。当走到新野时,道安对徒众说:“现今时逢凶年,若不依靠国家*,则佛法难立,而我们又需要以佛法广施教化。”众弟子们都说:“愿听从法师的教导。”于是道安就让法汰到扬州去,并说:“扬州有德行的人很多,而且好尚风流。”又让法和到四川去,说那里的山水可以休闲。道安带领四百多名弟子继续南下。一天夜里赶路时,正值雷雨,他们借着雷电的光亮前进,看到前面有一户人家,门前有两个马木昂,两个马木昂之间悬挂着一个马篼,马篼的容量可容一斛,道安便呼“林百升”。主人很吃惊地跑出来。主人果然姓林,名百升。主人视道安为神人,热情款待。后来弟子们问道安怎么知道主人的姓名,道安说:“两木为林,马篼可容百升。”
道安到襄阳后,继续宣扬佛法。当时,在佛教刚传人中国时翻译的一批经书已流传很久了,但这些译本都有很多错误,致使道安感到这些经书中有许多内在的东西还没有被人理解,每到他讲经时,只是讲解大概意思。道安钻研佛典,钩深致远,他所注释的《般若道行》、《密迹》、《安般》等经书,共22卷,他在注释这些经书时,认真地对待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挖掘出许多内在的含义,妙尽深旨,文理会通,使经书的内容更加明白、准确,具有开先河之功。
从汉、魏直到东晋,这几百年来,从古印度传来的经书渐渐多起来了,但是传经人的姓名、年代,人们却说不清楚,后人考证也很少有结果。于是道安开始编纂经书的总集名目,标明传经人的情况,排列年代时序,结集为《经录》一书。使众经有据,这都是道安的功劳。《经录》一出,各地的学道者,纷纷前来拜师学习。
当时,征西将军桓朗子镇守江陵,邀请道安到江陵暂住一时,后来朱序又邀请道安回到襄阳,以礼相待,结为知己。朱序常常感叹道:“道安法师是佛门的栋梁啊!”
因为白马寺地方狭小,道安又修建了一座寺院,名为“檀溪寺”,就是用的张殷的旧宅。当地有钱有地位的人,大加赞助,修建一座五层的佛塔,盖起400间房屋。凉州刺史杨弘忠送了1万斤铜,欲用此铜做承接甘露的承露盘,道安说:“承露盘已由法汰营造,我打算用这些铜铸一尊佛像,您看可以吗?”杨弘忠很高兴地答应了。于是铸成一尊佛像,高一丈六尺,每天晚上都放出光芒,照耀殿堂。后来佛像自己移动到万山,吸引四方人士都来瞻仰礼拜。僧人又把佛像迁回寺院。道安觉得心愿已满足,大事已了,对弟子们说:“我就是今天晚上死了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前秦苻坚派人送来一尊外国金箔倚像,有七尺高,还有金坐像、结珠弥勒像、金缕绣像、织成像各一个。每逢有法事时,道安就把这些佛像罗列出来,布置幢幡,珠佩迭晖,烟华乱发。使得前来礼拜的信徒们莫不肃然起敬。有一尊外国铜像,制作的形状古怪,当时的人们对它并不看重。道安却说:“这尊佛像的造形极佳,只是发髻的形状不对称。”就让弟子们将发髻回炉,重新冶造,随即佛像光焰焕炳,照耀佛堂。仔细看看佛像的发髻,发现有一颗舍利,众人都非常惭愧而叹服。道安说:“既然佛像灵异,就不要再回炉冶造了。”当时目睹此事的人都说道安早就知道有舍利,故意用这个方法出示于众人。
当时在襄阳有个叫习凿齿的人,口舌锋利,远近知名。他早就听说过道安的大名,曾写信给道安问好,他说:“法师品德高尚,*行正直,既慈悲天下,又严格戒法,僧侣和百姓都得到法师的荫护。自佛教传来我国四百余年,虽有很多信奉者,但象法师这样任当洪范,化洽幽深,得到众多僧人思慕的大师还是不多见的。降甘露于丰草,植檀香于江边,如来之教,复崇于今日;率波溢漾,重荡于一代啊!”待道安来到襄阳,习凿齿立即前去拜访。宾主坐定后,习凿齿自称:“四海习凿齿。”道安回道:“弥天释道安。”当时的人们都认为这是很有名的答话。习凿齿后来又来时带来10枚梨子,正值众僧人正在吃饭,习凿齿随手剖分,一人一瓣,不差分毫。名士郗超派人送来米千斛,并附一封长信,深致问候。道安回信说:“捐米更觉有待之为烦。”
习凿齿给谢安写信说:“我在这里见到释道安,他决非一般法师,有徒众数百人,斋讲不倦。他没有什么变化之术,却可以惑常人的耳目;他没有什么重大的权威和势力,却可以整群小之参差。师徒肃肃,自爱、自尊、自重,洋洋济济,这种情况是我从来都没有见过的。道安法师博学多闻,世上的各种典籍,几乎被他读遍,甚至阴阳术数,他也能通晓,致于佛家经文,他更是游刃有余。他的功力与高僧法兰、法道相似。只恨您不能和我一起来见道安,道安也常常说起想跟您谈一谈。”道安被当世的名士贤人所推重,都是这一类的事情。
道安在襄樊、沔州一带住了15年,每年都多次讲说《放光波若经》,从没有过废缺。东晋孝武帝非常钦佩道安的德行,派使者前往问候,并下诏书,嘉奖道安的学识功迹,道德风范。还给与道安王公的待遇。
前秦苻坚也是早就听说过道安的大名,常常说:“襄阳有个高僧道安,是个非凡的人物,我想让他到我们这边来,让他辅佐朕。”
随后苻坚派苻丕五领兵攻占了襄阳,将道安和朱序等人都送到长安。苻坚对仆射权翼说:“我派出10万之师攻取襄阳,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半人。”权翼问:“为了得到谁?”苻坚说:“安公一个人,习凿齿算半个。”待他们到长安后,住在五重寺,僧众有数千人。道安在这里弘大佛法,教化民众。
当初,魏晋的僧人都是依师父的姓为姓,所以姓名各不相同,道安认为就佛门弟子来说,尊莫过于释迦牟尼,就以释氏为姓。后来道安得到一本书,名叫《增一阿含》,书中说:“江河流入大海,就没有江河了;无论任何人,一入佛门,皆称释种。”与道安的看法完全相同,由此成为永远固定的方式。
道安还广泛猎涉佛经以外的书籍,还写得一手好文章。在长安,凡是写诗作赋的读书人,都依附在道安的周围,道安在读书人中享有盛誉。当时,在蓝田县出土一只大鼎,能容27斛,边上刻有篆铭文,人们都不认识,请道安来辨认。道安说:“这是古代篆书,说的是这只鼎为鲁襄公所铸。”又把篆书写为隶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