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年终总结(1/2)
第二十三章年终总结
已是年关近弥了,宫外飘着雪,隐隐约约传来鞭炮的声音。\//听着那表示一年将尽的鞭炮声,朱棣渐渐陷入了回忆之中。
……
建文四年的下半年以及永乐元年的上半年朱棣都在种田,所以尽管将大量的行政**务都推给了太子朱高炽,但他仍然感觉时间过得很充实、很缓慢。
待该改革的制度都改了之后,朱棣便彻底轻闲了下来,于是觉得日月如梭,一下子就到了年底。
秋七月庚寅时,朱棣复贻书鬼力赤。不久后,吃过一次大亏的鬼力赤终于肯老老实实地进行回复了。不过,这时鬼力赤仍然犹抱琵琶半遮面地不肯彻底投降,只说两国永世交好,鞑靼保证绝不再侵犯明朝。
这种回复自然不能让朱棣满意。他还想着征服西伯利亚一直打到莫斯科去呢,如果连鞑靼都不能彻底征服,那西伯利亚和东欧还能有什么指望?
不过朱棣却也不急。
反正以人头换茶叶的政府又不用耗费明朝的人力物力,而且每年还可以派车骑营去草原上搞几次扫荡,鞑靼若是觉得能够撑得住,那就尽管继续坚持好了。事实上,把都帖木儿(吴允诚)和也先土干(金忠)已经暗中向明朝输诚了,另外还有几支较大的鞑靼部落也开始和明朝眉来眼去,这样算下来,已经有六分之一的鞑靼人或明或暗、或已经或即将向明朝投降了。
把都帖木儿等人投诚,并不意味着鞑靼人内部地右倾投降主义分子消失后。鞑靼人会更加团结起来与大明对抗。都帖木儿和也先土干投降后,朱棣没有将他们召入关内,而是命令他们以有邑贵族的身份在凉州一带游牧。由于把都帖木儿等人割发明志并加入了以人头换茶叶的贸易体系,这便导致了鞑靼人的生存环境将会越来越恶劣。再过个一两年,即便鬼力赤还想坚持,或者说他在鞑靼太师阿鲁台的挟持下被迫继续坚持,恐怕其部属也会将他绑着送到大明来吧?
……
朱棣自登基后便撤销禁海令并且恢复了市舶司。海上贸易至今已经初具规模。据统计,永乐元年一年来市舶司所得收入加起来共有将近三十万贯。相对于南宋初年仅泉州市舶司每年就可得200万贯左右。这个数字实在少得可怜。不过朱棣已经颇为满意了。万事开头难,并非禁海令一撤销海上贸易便能够立即繁荣到顶点的——毕竟撤销禁海令只是朱棣上下两片嘴唇一碰的事,但制作一艘能够远洋航行地船却至少需要几年时间。更何况,明朝此时的几个大船坞都在玩命地制作供郑和下西洋地船,民间剩余的造船能力严重不足。所以说,刚刚撤销禁海令的头一年便能给国库带来三十万贯的额外收入,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
之前朱棣曾命宦官侯显赴乌斯藏(注1)征僧人。派宦官马彬使爪哇、苏门答腊,李兴使暹罗,尹庆使满刺加等国。赴乌斯藏的侯显自然不可能这么快就返回,而马彬、李兴、尹庆则都在年底之前回来了。其中爪哇西王、暹罗积极入贡。对此,朱棣牢牢地记在了心中。不是记住了爪哇西王和暹罗规规矩矩地入贡,而是记住了苏门答腊和满刺加等国没入贡——后世当官的可能记不住谁送了礼,但一定记得住谁没送礼,朱棣是皇帝。记忆力自然不比后世地官员差。
除了派遣使者出使外,朱棣还提前派遣了“行人谭胜受、千户杨信等往旧港招抚逃民梁道明等”,结果很不错。
这次招抚自然不会象历史上那样傻里傻气地劝说梁道明抛弃旧港的基业回到大明。梁道明离开中原时虽说只是广东南海的一名普通百姓,一开始去爪哇也只是贩卖货物,可后来他却带着全家移居旧港。数年后,三佛齐为爪哇攻破。易名旧港。当时旧港国内非常混乱,梁道明乘机起事,结果被众人推为首领。梁道明成功占领旧港的消息传回国内后,竟又有数千闽、广两地汉人来投,于是实力更是大增。
在古人眼中,梁道明哪怕是占据了旧港也只不过是一伙势力较大的海贼而已,因为梁道明并没有国王之名。然而在后人的眼中,梁道明却已经有了旧港国王之实。
历史上梁道明抛弃旧港基业回国后,其手下施进卿被永乐大帝册封为旧港宣慰使。不过,施进卿是三佛齐国崩溃后由爪哇满者伯夷王国任命至旧港。处理行政事务的大臣“宝林邦八谛”。即旧港事务官。因此施进卿虽然领受了明朝的官职,但仍然服从爪哇满者伯夷王国地命令。从这一点看。梁道明能够抛弃基业回国,显然比施进卿更忠于大明——既然如此,那干嘛非要让梁道明离开旧港回到大陆呢?直接册封梁道明为旧港宣慰使岂不是更好?
所以,朱棣便直接派了梁道明的同乡谭胜受前去将梁道明册封为旧港宣慰使以及旧港一等有邑子爵。梁道明早在谭胜受抵达之前就知道了明朝的有邑贵族体系,因为之前数千闽、广两地汉人前往旧港时,其中有不少聪明人早就顺便从朝廷那里领取了相应的爵位。因此,当谭胜受册封其为旧港一等有邑子爵时,梁道明简直乐得是眉开眼笑。至于说梁道明那个被指挥孙铉出巡海南时挟持归朝的儿子,自然是属于按规定前往国子监就读的性质了。
当梁道明接受了朝廷地册封后,私底下谭胜受又向他宣读了一份密旨。
因为地理原因,中国自汉朝起就有不同规模的向南洋移民地事例。在永乐之前。规模较大的一共有四次:一、西汉末年,一批汉儒学者、军政官员数千人逃往越南;二、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士纷纷移居印度支那;三、唐朝后期,黄巢袭击广州时,广东人争相逃往东南亚;四、元灭南宋时,大批遗臣遗民也落难到此。
所以说。在明初时生活在南洋的汉人已经不少了。另一个历史时空的永乐元年,明成祖以救世主的口吻。表示同情流民的苦衷,规劝他们返归故里,可以既往不咎,若不尊敕文,观望不前,则又以后悔无及相威胁。结果这恩威并存的敕文发出后,据说海外流民“皆相率来归”——海外逃民因招谕而归地不说。明成祖甚至还在永乐七年传谕暹罗国王遣送“屯聚岛外,窜入暹罗”地中国流人何八观等。结果次年十二月,后者即遣送何八观等回到明朝。
在朱棣看来,这简直就是犯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