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最后的朝会(2/2)
“太尉大人,植老了,真的老了,不仅仅是身体,连心也老了,所以才起了退隐之意。”
此时卢植向杨彪这么解释着。
“太尉大人,尚书大人既然无心国事,何不成全他的美意?”
王允此时向杨彪这么说着话,而杨彪见王允这么说便不再言语了。
“陛下,尚书有意归隐,不如成全了他!”
此时董卓这么向刘辩建言着。
“那就依司空所言。”
刘辩看到董卓朝着他说话的脸就害怕,慌忙这么允诺着。
“臣遵旨!”
卢植听到刘辩这么说,立刻给刘辩跪下这么说着话。
咣!咣!咣!
三声很重的磕头响声传遍大殿,众大臣不免唏嘘落泪,因为卢植官位虽然不高,但是却是当朝之中名声显赫的大儒,他这一走,这汉庭里大臣们仿佛感觉少了一股精气神一样,而这不良的后果在以后则显现的更明显,更加剧了董卓的嚣张气焰,不过这是后话。
此时卢植头上已经磕破,留着血的离开了德阳殿,而刘辩看着卢植的离去仿佛感觉到了一丝危机感,因为在这朝堂之上也只有那卢植在几天前敢和董卓对峙,现在他这皇帝更是一个空架子了。
“当今天子懦弱,德不足以留臣,令大儒弃血而走;智不足以谋事,依妇人政令行事。太后逼迫永乐太后,令以忧死,逆妇姑之礼,无孝顺之节。天子幼质,软弱不君,不足以君天下。今太后宜如太甲,皇帝宜如昌邑。卓当效法伊尹、霍光故事,请太后归政,以应天顺人。陈留王仁孝,宜即尊皇祚。今有策文一道,为众卿宣读。”
此时董卓待那卢植走后竟然立刻就说出了这件废立之事,令朝臣大感意外,因为这董卓办事也太急了些。
“孝灵皇帝不究高宗眉寿之祚,早弃臣子。皇帝承绍,海内侧望,而帝天姿轻佻,威仪不恪,在丧慢惰,衰如故焉;凶德既彰,淫秽发闻,损辱神器,忝污宗庙。皇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暴崩,众论惑焉。三纲之道,天地之纪,而乃有阙,罪之大者。陈留王协,圣德伟茂,规矩邈然,丰下兑上,有尧图之表;居丧哀戚,言不及邪,岐嶷之性,有周成之懿。休声美称,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可以承宗庙。废皇帝为弘农王,请太后还政朝廷。”
此时董卓在手中拿出一个镀金帛册,然后这么朗声宣读了起来,结果读完后朝堂上鸦雀无声,因为众大臣被董卓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惊呆了。
老张的心声:我**!早知道这瘪独子这么着急动手,老子那么辛苦跑一圈干什么?妈拉个巴子的。
“汝等既是不语,就是认同了!来人!扶太后下殿。”
此时董卓见无人应声便继续这么专横的说着,而顿时在德阳殿周围冲入许多持刃武士。
“呜!呜!……”
此时刘辩听到董卓这么说,不禁哭了出来。
“董卓!你德不及伊尹、霍光,竟然做废立之事,当属谋逆!”
此时九卿之首太常丁管这么大骂着董卓,而他年以七十多岁,此时他是气得花白的胡须都吹起来了。
嗖!
丁管生气的将手持的玉笏抛向董卓。
谜之音:看来这抛物袭人的事情古皆有之!
当!
董卓此时一摆手就挡住了那玉笏,顿时发出了一声金石相交的声音,因为董卓身上穿着甲胄。
啪!
玉笏掉在地上摔成两截。
“拿下!”
董卓此时怒喝了这么一声,但见有两名武士走向那丁管,而丁管此时并无惧色。
“天祸汉室,丧乱弘多。昔祭仲废忽立突,春秋大其权。今大臣量宜为社稷计,诚合天人,请称万岁。”
而此时但见丁管的儿子太史丁宫站了出来向董卓这么献媚的说着。
“逆子!”
丁管听到他儿子这么说立刻扑向丁宫,但是此时武士已到将他拿下。
“呵呵!说得好!你比你老子识时务多了!”
董卓此时这么笑着向丁宫这么说着话。
“望司徒大人善待家父。”
此时丁宫却这么神情落寞的向董卓说着话,并且脸上留下了眼泪,看来刚才他那么说为得是保全他父亲的一条命。
“哎!——”
此时袁隗看到董卓这番作为在朝堂上长叹一声,然后转头望向公孙瓒,而他发觉那公孙瓒此时面色平静,不怒不喜令他十分的讶异。
就此除了刘辩还留在朝堂上外,何太后则老实的被董卓派武士押入北宫的永安宫闲住,并且封锁宫门,令群臣不得而入。
而董卓因此在朝堂上迁杨彪为太傅,自己则请封太尉,成为三公之一,掌管全**事和原来大将军何进的将军府事务。
并且在这次朝会上董卓还宣布明天就举行登基大典,后天就进行献俘仪式,还在朝堂上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变动,任命吏部尚书为周铋、侍中为伍琼、尚书为郑公业、长史为何颥、司空为伍处士等,在朝中安插了一批对自己亲近的大臣,并且还让袁隗迁太常主持这两天的皇帝登基和献俘仪式。
而这一切正是李儒给董卓的谋划,为的就是迅速完全掌控中央政权,不过却因为如此专横令董卓和朝臣的矛盾更为激化,只是表面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