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面圣朝会(2/2)
刘辩此时露着孩子般的笑容向公孙瓒询问着。
“臣遵旨!臣奉先皇所旨……”
就这样公孙瓒开始在朝堂之上讲起了评书,而在公孙瓒讲完他的光荣事迹后,这朝会也该散朝了。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接着在商议完公孙瓒如何献俘,仪式在什么时候办后,刘辩的小黄门官宦便这么说着话准备退朝了。
“臣有本上奏!”
此时但见随公孙瓒上殿的尚书卢植突然站了出来这么说着。
“爱卿有何事上奏?”
刘辩看到卢植,立刻这么询问着。
“臣不知司空刘弘因何被免,现这董卓因何而代司空?而臣本乃朝中尚书,为何臣不知此事?”
此时卢植却说出这番话来,明显是要和董卓对着干,因为现在他徒弟公孙瓒在,腰杆子硬啊!
老张的心声:我**!师傅,你这不是害我吗?我做人一向很低调的。
“尚书?哼!洛阳大乱之时,你这尚书哪里去了?”
此时董卓却这么质问着卢植。
“你……,天子在上,哪有你抢先说话的道理!”
卢植此时怒目瞪向董卓。
“哼!像你这样不忠不义之徒,天下人都有资格说你。”
董卓此时针锋相对的和卢植抬杠起来。
“尚书大人,司空大人所说非虚,十常侍杀大将军引乱之时,你的确不在洛阳。”
说这话的是王允,但见他年方五十四岁,相貌堂堂。他之所以第一个帮腔董卓的这么说话,是因为王允本来就是一个刚直之人,在他心里倒不是特意帮助董卓,而是因为卢植这个尚书在那天的确不在京师,而是早一步看出来何进的举动有问题避祸出京了,他看不起卢植这种见危难而走的行为,并且由于他年长于卢植两岁,所以说话也硬气很多。并且,他第一个帮董卓说话也是有目的的,而他的目的吗就不言而喻了。
“王允,你不过是大将军府的从事,为何能上得了朝堂?”
此时卢植这么质问着王允,因为这王允虽然是天下名士,在担任豫州时平定了当地的叛乱,并且他品德才华具佳,但是因为他因为揭发张让和黄巾军有牵连,结果被张让嫉恨功名尽失,最后只能去当何进的从事。
“尚书大人,王允已被天子征为太仆,因为洛阳城乱之时太仆大人保驾有功,倒是你这尚书大人在天子有难之时不知道哪里去了。”
此时太尉杨彪却这么帮王允说着话,并且责难着卢植。而他此时也年以半百,虽然不能像王允当面说卢植,但这番话倒也非常凌厉,因为他也是一个耿直之人,同样看不惯卢植见危难而走,现在才出来指责人的态度。
“你,你们!”
卢植此时手指王允和杨彪大怒,却只能说了这两句而已。
“尚书大人,司空大人也是因为护驾有功才荣升的,而原司空刘弘则是因为洛阳城乱没有做好防范工作,所以被免职的。”
以年近七十的司徒黄琬此时向卢植这么解释着,那意思好像是毕竟出了这么大事情总该有一个替罪羊吧?而他名显年高,他都这么打圆场了,王允、杨彪和卢植怎么得也得给面子不吵了吧?
“哼!尚书大人,你还有何话说?而尚书大人,这洛阳城乱之时你去了哪里?是否要定你一个述职之罪呢?”
听到王允、杨彪都在帮自己说话,董卓望着卢植这么卓趾高气扬的说着话,看来他这正主还不想善罢甘休。
董卓的心声:呵呵!想不到那王允、杨彪竟然能向着我说话,看来他们倒也挺识时务的。
“司空大人,尚书管理文书,这任命之事尚书大人是必须亲自过问和发书的,所以才有此问。请司空大人见谅!”
此时卫尉张温帮着卢植打着圆场的说着话,将话锋转到了卢植的职责上。而董卓则皱了一下眉头,因为这张温本来是他的老上级,他这么说话,那面子还是要给的,何况卢植身边还有那手握一万兵马进城的公孙瓒。
“既然卫尉大人这么说,那么我明白了。”
董卓此时倒也大度,回了这么一句便不说话了。
而就这样,卢植和董卓不欢而散,这朝会就在这退朝前的一次意外下带着阴郁的气氛散朝了,虽然本来是应该带着公孙瓒献俘的欢喜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