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招兵(上)(1/2)
王彪恭敬地站在御座的下首边,微弯着腰,耐心地等待着皇上的吩咐。自从刘焕登基之后,他就连升几级,被任命成为了锦衣卫的新一任指挥使。从前他也一直都在期望自己能够成为这锦衣卫的最高长官,他也有信心能够按皇上的要求好好地整顿锦衣卫,彻底改变它在百姓眼中的印象。
要知道,这锦衣卫的指挥使直达天命,一般都是由皇帝最信任的人来当任的,他王彪能够得到皇帝的信任,足以说明他享受到了很大的荣宠。
此时,看着眼前的这个年轻的皇帝,王彪的心中顿时升起了一股知己之感。没错,若没有得到赏识,他王彪是没有这个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的,空有一番报国的想法却得不到实现。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王彪在心中暗暗发誓,此生此世,一定为皇上好好办妥每一件事情,绝不有负圣恩!
刘焕一会儿想想三大营的事情,一会儿想想朝中大臣。三大营的事情他已经有了定夺,招兵,对,就是招兵。他要在京城附近的北直隶地区广招新兵,用于组建他的新军。
原本他还怕没钱供养军队,但前不久他刚从那些个阉党的家中抄到了几百万两的银子,还有好些个不动的房产、田产等不动产,转化为银子就又是一大笔资金,这些足够他建一支强军了。任务他也已经传达下去了,当然,还是由忠武营的老兵负责新兵的统招工作,以及后续的训练。
可一想到那些个无聊的官员,刘焕就有点头疼了。一直拿什么祖制来跟他说事,说什么京营的士兵都是军户,这是祖制,不能随意更改,当然,其中的意思也就是说他们不赞成招兵了。一群眼光狭隘,不知上进的家伙,就知道在这些个问题上较真,真要是有大事情了,反倒是一个个不敢说话了。
刘焕没办法,只好甩开他们自己处理招兵的事情。好在他还有忠武营,做起事来倒也风风火火,很快的就领命下去筹办了。
可以后要面对这么一群只说话不办事的老酸儒,自己这皇帝还怎么做下去啊,总不能什么事都他自己去办,都忠武营去办吧!
不行,一定得召一些有大局观的,有才能的官员入宫辅佐他,不然自己的新政就推展不开了。刘焕的脑海中忽然想到了几个人,几个他非常熟悉的大人物。孙承宗,民族英雄,刘焕在后世的时候曾经看过一则有关孙承宗的历史故事,说他满门皆忠勇卫国,最后孙承宗自己也不屈而死。还有袁崇焕,保卫宁、锦防线,拒后金于山海关外,也颇具军事才能。孙传庭,卢象升,袁可立等都是既有才能,又有气节的大才,一定要重用他们。
至于像洪承畴那样的立场不是特别坚定,气节不是很牢靠的家伙,刘焕没打算花心思去调教他们,爱咋样咋样,随他们自生自灭好了。对了,以前一直听宋应星说他的火器的技术都是一个叫毕懋康的官员教的,只是不知道这人现在在哪为官。必须要找到他,宋应星一个人在军器局可忙不过来,还有火炮,必须要进行改装,这样威力才大,才能有效地提升战力。
刘焕拿纸记下了这些名人的名字,然后又写了好几份圣旨,一齐交给被他晾在一边好久的王彪,吩咐道:“这上面的大人都是我大明的大才之士,明理晓义,朕需要他们的辅助。你要亲自去把他们给朕请回来,不能有一点儿怠慢了,快去快回吧!”
王彪没想到自己接到的是这么个任务,居然是请人,还要他亲自去请。这么看来,皇上肯定很看重这件事情,王彪在心中暗暗思忖了一番,这可是自己上任以来的第一件任务啊,一定要做好了,不能让皇上失望。他给自己加了加压,随即,郑重地领命办事去了。
在三大营的招兵地点,已经排起了好几排长长的队伍。以前,辽东军的军饷只是两三百文钱每月,而且还经常给拖欠。而刘焕在招兵时,给定的军饷是每人每月二两银子。不得了,要知道在这个时候,普通百姓一年只要二三两银子就基本上可以过过日子了。每月二两,那一年就有二十多两银子,这几乎都能下山脱贫奔小康生活了。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穷人当兵也是为了生活,所以前来报名参军的人非常多。
不过还是有些人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过来的,毕竟,以前的军饷只那么一点点,一般能定期拿到饷钱就算不错的了,怎么还会有这么好的事情。可怀疑归怀疑,这二两银子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看这好几队长长的队伍,前来应征从军的人足有上万人之多。
一个正排着队的健壮小伙对排在他前面的同伴疑惑道:“六子,你说这会不会是骗人的啊,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事情。每月二两啊,这都比在咱们在县老爷府上一年的俸钱还多了。”
那位叫六子的小伙子扭过头来回道:“我也不知道,不过就算没有二两银子,有一两也很好了啊!管那么多干嘛,大头你娘不是一直生病吗,咱们参了军,拿到银子,以后你娘的病不就有的治了,搞不好也可以娶上媳妇了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