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1990,日本沉没(1/2)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快速增长。到了70年代,日本经济进一步稳定发展。与此同时,欧美发达国家却由于政府长期过分干预经济、低效率的国有福利体系、石油危机多种原因而陷入了经济停滞。世界范围内,日本经济可谓一枝独秀。日本制造的工业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所向无敌。美国几乎只有招架之功。汽车工业尤其损失惨重,在美国汽车工人们心中日本人就是造成自己失业、薪水下降的罪魁祸首。
日本与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就发生了贸易摩擦,开始是由纺织品、钢铁及电视机贸易引发。到80年代,贸易争端进一步激化激化。为了减弱日本出口工业品的竞争力,美国政府开始对日本施压,缺乏真正自主权的日本政府被迫妥协。于是,1985年9月,美日英德法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以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方式促使美元贬值,相应的日元开始进入升值通道。“广场协议”签订以后的几年,日元币值差不多上升了三倍。
日元升值以后,日本的工业出口能力确实受到了相当的影响,但日本人也因此变得空前富裕了。他们手里的日元可以换来更多的美元了。这种局势的结果就是,美国的资产在日本人看来一下子便宜多了。过去那些在日本人看来根本买不起的东西,现在似乎唾手可得。
于是,手里拿着大把美元的日本人开始涌入美国。普通日本人只是在夏威夷之类的地方买一些商品,这能促进美国的经济发展,美国人倒还高兴,但令美国人感到不安的是日本人对美国企业资产的大量收购。这些挥舞着支票本的日本人好像对价格根本不屑一顾,他们似乎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甚至有人认为:“美国正在变成日本的第四十一个县”。
到了1989年,日本人购买美国资产达到了顶峰。这一年的6月,索尼公司宣布,他们以34亿美元的价格成功购买了美国娱乐业巨头、也是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此举是索尼公司由制造业转向娱乐业的战略行动之一。此前,三菱公司已经以14亿美元购买了更重要的美国国家象征――洛克菲勒中心。这个代表着美国资本主义进入全盛时期的伟大建筑现在属于日本人了。
在洛杉矶,日本人掌握了闹市区几乎一半的房地产;在夏威夷,96%以上的外国投资来自日本,这个在珍珠港事件中未能失守的地方,几乎彻底沦陷在日本人的支票海下。从1985年到1990年,日本企业总共进行了21起500亿日元以上的巨型海外并购案,其中有18起的并购对象是美国公司。到80年代末,全美国10%的不动产已成为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目睹本国众多有影响的大公司、大产业转而由日本人充当老板,美国舆论惊呼,这简直是日本第二次入侵美国,一些美国人甚至自嘲说:“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传来消息,日本人买走了自由女神像。”
在日本人这一边,则是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很多日本人为自己在世界范围内的疯狂购买沾沾自喜。多年来只能对美国唯唯诺诺的日本似乎看到了自己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这种新奇的体验非常好,日本人一时风光无限。
而这段时间日本国内也是一片繁荣,1986年,日本经济走势平稳,由汽车、电子、集成电路等行业带动,实力逐渐增强,由此开始为时长达4年之久的“平成景气”。进入“平成景气”以后,日经平均指数由1985年的12000点持续上升,甚至在1987年影响全球的股灾后率先“复活”,从而带动了全球股市的回暖。之后,股价一直呈强势上升。为此,日本经济理论界的人士得出积极的分析,认为日本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是促使日本股市大涨的主要原因,而证券业内则有人看好50000点大关。
1989年12月19日日本日经指数再创新高,达到38915点,较1985年最低点上涨了3倍多,日本股票市值高达630兆日元,为当年GNP的1.6倍。无限风光的掩盖下,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狙击手们已经悄悄抢占好有利位置,静静等待合适的时机完成致命一击,而我和一队金融操盘手们也已经完成布局只等最后的收获了。
1990年初,原本期待股市继续上涨的日本人突然惊讶的发现出现了大量购买日经指数下跌的合约,而让股市高涨冲昏头脑的日本人认为根本不可能发生这种情况,于是一张张购买指数上涨的合约出现在日本人手中。
之后,美国高盛公司把从日本保险业手中买到的“股指期权”转卖给丹麦王国,丹麦王国又将其卖给“日经指数认沽权证”购买者,并承诺在日经指数下跌时会支付收益。该权证立刻在美国热卖,大量美国投资银行纷纷效仿。全球金融界对日本股市看空的气氛越来越凝重,日本股市顶不住,日经指数开始下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