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软件分析(1/2)
既然打算研究,自然先从软件开始。
我从软盘盒内把随机软件一张张抽出来仔细看,这时候的软盘还是5寸的大软盘,根据软盘上的标签来看,这对软盘中包括两张AppleDOS盘、一张VisiCalc电子表格软件、一张看起来像是字处理软件的盘、还有几张游戏盘。
我先试了一下游戏盘,都比较简陋,习惯了后世绚丽画面的游戏,乍一看Apple-II上简陋绿色栅格构成的游戏画面还真不习惯,好在这里面居然还有一个貌似有些熟悉的游戏《HEADON》,虽然画面比较简单,但玩起来颇有一种吃豆子的感觉。
简单看了一下游戏盘后,我又把AppleDOS拿出来研究。现在Apple-II的操作系统还比较简陋,基本上做不了什么,连目录也不支持,文件管理功能也基本上没有,其实只是一个磁盘操作接口而已,我记得似乎还要过几年才会出现一个功能比较强的ProDOS,那时候Apple-II上才算有了真正的磁盘操作系统。
简陋的AppleDOS,陌生的命令行,让我终于受不了了,反正现在大把空闲时间,闲着也是闲着,干脆重写一个操作系统算了。其实也不能完全算重新写,这要感谢后世发达的网络,虽然那时的Apple-II早已成为老古董,但是有那么一些人却对这些老电脑情有独钟,甚至还有专门研究Apple-II的技术研讨会和利用Apple-II研发低成本的组织。
我就曾经在网上参加过这样的组织,还一起分析过如何搭建性能更强的Apple-II操作系统,经过长达一年的反复研讨,我们最终拿出一个经过认真取舍和优化的操作系统,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还参考了一些微内核Linux的设计思想。当时考虑到Apple-II的硬件配置不高,在编写操作系统代码时做了尽可能的优化,最终的核心程序大约只有1500行。
我仔细回忆了一下,曾经熟悉的代码很快从脑海中浮现出来,我深吸一口气,开始按照记忆录入代码,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完成了代码的输入和初步核对。
我马上存盘,然后将软盘的引导区作了修改,以便软盘启动后能顺利引导新系统。重新启动电脑,随着一阵读盘声,新系统开始慢慢启动,很快屏幕上出现了一个“LOGIN:”的提示符,输入默认用户名和密码后,进入了命令行。
这个新系统是根据后世常见的一些磁盘操作系统来设计的,可以支持磁盘、支持层次型目录,提供文件管理功能,有内存调度功能,还能实现多任务(例如在运行文字处理软件时需要某些数据,可以通过驻留的管理程序调出需要的其他软件,查出来后又可以切换回文字处理软件)。不过现在系统功能还不完整,暂时只完成了内核部分的代码,还需要增加一些辅助程序,而且试运行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小Bug,看起来代码部分可能还有点问题,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调试和优化。不过这款操作系统名字我倒是已经想好了,打算叫kylin。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天天泡在电脑室,上午是优化调试我的操作系统和增加一些辅助程序,下午则是指点赵叔使用Apple-II和翻译《BASIC使用指南》。一个星期过去,我的操作系统基本完工,赵叔也学会了Apple-II的基本操作和利用BASIC写点简单程序,只是写代码的时候常常还需要看看我写的手抄版BASIC使用手册。
“乐行,不错嘛,这才个把星期就弄出一本手册来,赵叔会用这新机器可全靠你呀。”赵叔边翻BASIC手册边感谢我。
“没什么的,我其实也是看了随机资料才写出来的,差不多就是翻译一下而已。”我对赵叔摆了摆手。
“我觉得你挺不错的,比厂里那两个大学生有本事多了。”赵叔说道:“我看你挺喜欢计算机的,有没有兴趣过来帮赵叔的忙。”
“赵叔,我行吗?我才多大,厂里能让我进?”我有些怀疑。
“没事,你本来就是厂里的家属,厂长是我以前的战友,赵叔帮你去说说,准没问题,包在赵叔身上了。”赵叔拍拍胸口,把这事担下来了。
“赵叔,那这事可真麻烦您啦。”我心里暗暗高兴,嘴上不忘感谢赵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