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
“你们需用手指着柱子,凝神细看,几圈下来,用手指尖触一触,碰一碰……”“触及柱子?”“这样做是会有感觉的,就跟我等在寺庙里轻轻碰及经书一样。”“师弟到底要论什么道,要谁跟你论道?”“手指离木柱三寸远,注入神气……”很少言的老和尚突然说:“波浪掀起数丈高,人坐在木筏之上,稳渡江河……缓慢驶向远方。”众和尚认为自己的道不深,师傅之言不可能初闻便明白,所以得用一定时间保持沉默。
二先生前脚进入小佛房,正好听见某位和尚在说:“手指离木柱三寸远,注入神气……”便觉得和尚此话说得浅,不像佛家语,就在心里说道:“手指与木柱之间的距离有多远?三寸?”当二先生后脚进入时,却遇老和尚表言论,听他又是说:“江河掀起高浪,”又是说:“人坐木筏远渡……”便觉得老和尚的话说得是比小和尚深,可也乱,不好多听。
二先生请五个和尚出了屋子,散坐于院里几只石凳上,外面空气干净,不像屋子里面有香烟燃着,熏得人眼昏。
一个和尚说话爽快,问,诸位师兄弟,可知走廊中此八根柱子是用何种木材制成?不想过下田抢先回答了,楠木,尽是用上好的楠木制成,我们是听了高僧的关照,这样做的。和尚们都觉得老过说得没味没趣,因此不接他话,光点头称是。重来。还是爽快和尚在说,楠木好,可从山里采之,世人知道此木好,对它们有妙用,是何种妙用呢?“做棺材最好。”老过心想这话更不像佛家语言了,所以又抢着回答爽快和尚的提问。没人响应,老过觉得自己有理:“这木头是从山里运来的,吉府帐房付款时,我在旁听得清清楚楚,来自南方大山里,所以叫它‘南木’,大概是这样的。”老和尚等不到有小和尚出来说话,无奈只得一高论,此位方家是难得一见的处子,处子之语尽为市井美言。小和尚们都来附和,“美言美言”不停地说。老过也跟着胡说了几声“美言”,但心里却狠狠骂道:“秃驴,没银两使了,到这儿放屁来了。”
是楠木,过施主说得对。是从南边山里出来的材料,也沾了一个“南”字。吉府常请我们来,说明吉府上下人都沾着佛性。沾“南”字。沾佛性。只是没了木头。只是没了木性。缺了木头,也没了佛性。连一个楠木都变了,没有好木料的影儿了。佛性何在呵?
老和尚一边用耳朵听着四个小和尚轮番对二先生过下田说恶语嘲弄,一边又用昏花之眼盯着老过托衣服口袋的那只手看。
每次都这样,到差不多的时光,吉府就会掏银元出来。每次差不多都一样,都成这个结尾。鬼头鬼脑的二先生还想怎么样呢?不想怎么样不想怎么样,手儿就把十个银元掏出口袋,送给带头和尚。老和尚不接钱,口里念着:“善,善。”但身后的小和尚却将钱收了。然后五位僧人在吉府人前呼后拥下,走出院门。而二先生已在心里估算着寺庙里其他和尚会在什么时候再来吉府论道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