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酒后真言(1/2)
食堂早上吃油条,一同事看着油光发亮的油条,问食堂的师傅道:“这油条是自己炸的,还是外边买的?”
食堂的师傅答道:“自己炸的。”
问话的同事点了点头,自语道:“那我就放心了,据说现在外边卖的油条都是地沟油炸的。”
旁边一同事闻言,一本正经的说道:“对,油条是自己炸的,地沟油是从外边买的!”
再次提醒各位读者朋友,注意食品安全,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矣!”。
……
三碗酒下肚,陶谦丢下了一些心烦,让自己慢慢放松下来。
见陶谦开始饮酒,王成的心也放下了一半,悬着的另一半,只怕陶谦喝的少、死不了,所以王成打定主意,一个字――“劝”!
三碗酒猛灌下肚的陶谦,已然品出了江南雪的醇甘。为此,知道好酒是喝一碗少一碗的陶谦,倒是开始慢慢的拿起碗来细品。
又浅尝了几口,陶谦呼出一口酒气来,开口道:“江南!我去过江南!那里不光酒好,人也好,才子、佳人具是不少!”
王成闻言,赶紧接道:“是啊,是啊,不少,不少!”说着,王成往陶谦还未见底的酒碗里续酒。
当然,为防陶谦疑心,王成也是在喝,只是王成怕自己喝多了“浪费”,所以自己大多是拿着酒碗到嘴唇上沾沾,多的却是给陶谦倒酒,怕他喝的少了,药不死!
陶谦见王成使劲给自己倒酒,冲王成狡黠的一笑,说道:“贤侄,你不用灌我,老夫这辈子战场虽然未临过几回,酒场逢的却是多了,想灌醉我,你确实还嫩点!”
闻言,王成一怔,感觉陶谦的话有点“大”,不知道酒里加了水银,是不是酒精浓度也被“挤”了上来。
于是,王成赶紧笑着说道:“今日小侄只欲为伯父解忧,伯父若是觉着喝的多了,便停下吧!”
陶谦闻言,哈哈大笑着,又灌下肚中一碗。
王成心道,“好,太好了!”。
又喝完一碗之后,陶谦与王成说道:“其实,说到孙文台,我并不羡慕他在酒美、水美、人也美的江南,倒是真羡慕他有个好儿子孙伯符!”
说到这里,陶谦转脸与王成正色道:“孙伯符,你可知道?”
王成点了点头,说道:“在洛阳时,见过几面!”
陶谦续道:“难得的俊才啊!若是天下有乱,其可有当年楚霸王之所为!”
王成闻言,呵呵笑道:“伯父过喻了,我看伯符倒还不如陶商、陶应两位兄弟!”
陶谦摇了摇头,道:“人皆说老来得子是福,未想我将及不惑之年,所得的这两个儿子却都是蠢了一点!商儿如其名,不喜政事,倒是喜欢倒买倒卖。年后,不知从襄阳和襄平认识了些什么狐朋狗友,没事竟搞些米酒和鹿皮来徐州卖!(王成闻言,知道陶商在襄阳和襄平所熟的朋友必是刘琦和公孙康。)应儿倒是好点,只是年纪还轻,性格过刚,不得仕族们的信任和喜欢!而今,到得老夫这般朝夕难保的年纪,几时去得地府,阎王玉帝都说不准之下,他们两个还不成事,老夫死后,怎能瞑目矣?”
王成闻言一愣,联系白日里议事厅的一幕,已然明了了陶谦的心境,为了让陶谦安心把酒“喝完”,便顺着陶谦的意思,说道:“其实说句实话,同为州牧,我也知伯父的高处不胜寒。且伯父在徐州经年,心血投入巨大,今邻换届,伯父有二子,怎好不传?故这些天,我也想通了,今便也不再以一些闲言相劝伯父。只望伯父于商、应两位兄弟之间,选出一个可以堪得大任、心向朝廷的,教雍州、徐州得以继续辉映,共抗袁绍即可了!”
在还没搞清楚自己为什么要与王成说些不干不湿的话时,陶谦忽闻王成掏出的这些“肺腑之言”,先是一愣,继而辨了辨王成的颜色,发现确实真挚,便也没再多说什么,只是端起碗来,举到王成的面前,说道:“喝酒!”
王成自是举碗与陶谦相碰,而后与之一起饮了。
继而,为安陶谦之心,王成又与陶谦说道:“伯父,我在外边已是跑了一个多月,雍州家中闲事还多,过两日我便要回去了!”
陶谦闻得王成这“多事之人”欲走,心中大喜,嘴上却是假意出言挽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