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袁窝里斗(2/2)
其实,单从实力上来讲,“无”阵营是最强大的。
因为今日的袁绍能把控着大半个河北,不可能靠的都是一群阿谀奉承的“小人”,必定绝大部分还是“实干家”。不过,以田丰、沮授为代表的“实干家”们虽然才能出众,但有时难免会流露出一些本性,“恃才傲物”,“忤逆犯上”。(一般,“实干家”们遇到“明主”还行,遇到“昏主”“庸主”,那便“悲摧”了!)
尤其似田丰这等有着大国梦――梦想着一统中华的智者,往往都有一身硬骨头,他们不会考虑着在“主子”之外,再提前给自己安排一位“小主子”。为此,他们便即成了“无”阵营。
当然,也有“无奈”的加入“无”阵营的一批人,这批人主要是“二臣”。
所谓“二臣”,便是从“原势力”叛投到“新势力”当中的人。
古代来讲,“忠臣不事二主”,故从上到下,从官到民,都极其鄙视变节者。因为大家觉得,你既然能叛变一次,就可能叛变第二次,你今天能叛变别人,明天便也可能叛变我。所以这些变节者一般不会得到新势力的重用,更被加了“二臣”之名!
插句题外话,其实苛刻点讲,雍州老将徐荣也在“二臣”之列,所以当王成聘徐荣给王式当老师时,徐荣方才会感激涕零。因为谁也不会想到,王成会找一个“二臣”给自己的孩子当老师!
综上所诉,“二臣”在变“二”以前,最好的出路有两条。胆大硬气的,直接殉死故主;胆小懦弱的,归隐乡里。
在从韩馥手下“过渡”到袁绍手下的这批“二臣”中,有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一个是辛评,一个是沮授。
辛评因作为“内应”,“协助”袁绍夺取冀州,故虽为“二臣”,但并不为袁绍手下人排斥。尤其在袁谭急需人手对付自己同父异母的三弟袁尚之时,“懂人情”、“知事故”“识时务”的辛评迅速被拉拢至“长公子”阵营,并成为骨干。
沮授已然年届不惑,在那个年代便已算开始步入老年阶段。不过,明显补过钙的沮授,可谓是“老当益壮”,“骨骼精强”。但本有胆气殉死韩馥的沮授,却没有选择愚忠,而是勇敢的活了下来。因为沮授虽然不似田丰那样――有一个“大国梦”,但沮授还是很想凭着自己的能力,创造出一个“大河北”,也好在自己退休了以后,有个养老的地方,甚至是给自己的儿子――沮鹄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生活环境!故韩馥去后,本已无心为官的沮授,还是顶着“二臣”的恶名留了下来,加入了“无”阵营,给袁绍出谋划策!
人员构成复杂所导致的这种势力分化,使现在全天下最强大诸侯――袁绍阵营,不免有些“外强中干”的嫌疑。而袁绍如果不能及时选定继承人,制止己方阵营的继续分化,那么天下最强大的诸侯之名,早晚必将易手!
所以反观王成一方,倒是因为王成只有一个儿子王式,把很多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了许多。尤其王成作为新兴的势力主,其部下正在戮力同心之时,是最容易干大事的。所以现在能以一州之力征伐西域的王成,若有统一中国的一天,说不定还能东征卑弥呼――“跃马扬威入东京”,为侵华战争中死去的中国同胞们“血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