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南县为吏(2/2)
在短短不到三年之内,换了三任皇帝,死了两个皇帝,天下想不大乱都难。为此,将后汉倾颓的根结归咎于“冲质之乱”和梁冀并不为过。
梁冀自立桓帝后,更加的专擅跋扈,大肆结党营私,大封梁氏一门为侯为相。
而因自己为梁冀所立的这个尴尬事实,让“人生地不熟”的刘志不敢与梁冀叫板。为此,当公元152年,帝师崔?因琐事得罪了梁冀后,未待梁冀发作,刘志先给崔?降了罪,将崔?剥了官职,发回乡里,教其写起农书来。
不过,为了保护崔?,却将崔?降罪的做法,教桓帝受了极大的打击。刘志暗下决心,早晚必要弄死梁冀。
正如郭林宗所说,至延熹2年,也就是公元159年,梁太后病世,桓帝二十七岁,早对梁冀专权乱政不满、且已不再年少的刘志,借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唐衡五人之力,围杀了梁冀,将梁氏一族诛灭。
不过,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唐衡等助桓帝成事之后,比之梁冀越发的有过之而无不及,并称“五侯”。宦党势力之庞大,堪比后朝灵帝时期的“十常侍”。而且“五侯”还一手制造了历史著名事件――“党锢之乱”!
这些都算是题外话了,但从这些题外话来讲,诸葛亮《出师表》中所提,刘备十分痛惜于桓、灵二帝启用宦官一事来看,作为当事人的桓、灵二帝也都有一定的无奈和苦衷在其中。毕竟,外戚的“跋扈”有时真的是太可怕了!
王老爷与郭林宗发了一通“酒疯”之后,郭林宗便在王家住下。王允又在家里住了三天,便要随郭林宗去河北了。
临别之际,知道王允放着公子爷不当,要去给人家当书童的王夫人哭天抹泪,觉得自己身上掉下的这块精明肉,竟是读书读傻了。
王允则是非常懂事的劝着娘别哭。
一旁的王老爷没有多言,只是眼中充满了对王允的期冀。王老爷觉得,无论王允是不是文曲星,都是自己的好儿子,一定会有出息的!
知道王允要远赴他乡求学,丁原自衙门里告了假,从南县赶回来送王允这一起长大的“异姓兄弟”。
看着穿着官衣,越发精神帅气的丁原,王允不知是嫉妒还是羡慕的说道:“他日我若着官服,上必有龙图(“包龙图”,至少是丞相级别,王允的野心够大,我喜欢!)!”
丁原闻言,哈哈大笑道:“好,待你学成归来,你先来我南县当县尉,我给你当捕头!”
王允哈哈笑道:“好,一言为定!”
丁原亦是哈哈道:“一言为定!”
谁能想到,此时玩笑一般的戏言,将来却能变成现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