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各怀鬼胎(2/2)
然而令曹操惊讶的是,自三月初发檄文始,纷有十七路诸侯响应的情况下,过了二十余日,洛阳城下也还只是到了曹操自己这一路诸侯,与之响应的仅有早于洛阳东城外驻扎的袁术大军。
那这是为什么呢?我便给大家来解释一下吧!
“第一镇”袁绍自得袁隗遇害的消息之后,是果断要出兵给自己的“叔父”报仇的。
然而得了曹操的檄文之后,其手下“首席”谋士许攸却谏说道:“主公,我们还是暂缓出兵为妙!”
袁绍问道:“什么意思?”
许攸说道:“而今曹孟德以一县之令而号天下诸侯,若是我们响应,即去平复洛阳。则事成之后,得全功者必是曹操,我们只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而已。故此,我们当先缓出兵,待联军受挫,我们再去解危。彼时,天下诸侯岂不是皆感主公之恩吗?”
袁绍闻言,大声称“是”,竟是暂且忘了“杀父(叔)之仇”,同意了许攸的建议。袁绍手下之臣也是纷纷附议,称赞许攸“多智”。唯独“谋士”田丰不以为然,深切鄙视许攸。此外,袁绍得自原冀州刺史韩馥处的谋士沮授一言不发!
为此,“第一镇”的袁绍只是将冀州军马屯于长江北岸邺城下属的白马港,等待联军的消息。
“第二镇”的张济倒是“积极”,为了表现自己对朝廷的“忠心”,留了一万人在宛城之外,引得三万宛城大军紧赶慢赶的往洛阳赶。然而张济的举动却引起了“第三镇”豫州刺史孔?的“紧张”,致使“第三镇”的孔?刚刚兵出许昌,便又退了回来。
因宛城往洛阳必须途经豫州许昌,所以得到还属董卓部下的张济引军往许昌而来的消息后,孔?收兵回了许昌,防范张济的“偷袭”。毕竟,与李郭二贼乃是同僚的张济有此“异常举动”,不得不教人猜疑。
为此,“第二镇”和“第三镇”算是“自己”和“自己”对上了!
“第四镇”的兖州刺史刘岱,自濮阳起兵是“真格”的。因为看着汉朝山河的破败,身为刘邦子孙的刘岱,心都碎了!
然而“天不遂人愿”,当“第四镇”刘岱引着“第五镇”陈留太守张邈、“第六镇”东郡太守乔瑁、“第七镇”山阳太守袁遗、“第八镇”济北相鲍信、“第九镇”广陵太守张超来到虎牢关外时,为防“刘氏宗族”进京的“外戚”何进拒不开门,不肯放刘岱的联合大军过关。致使“第四镇”到“第九镇”,皆是要在虎牢关外“喝风”!
而受到“牵连”一起“喝风”的,还有往洛阳去,必须经过虎牢关的“第十二镇”青州刺史孔融和“第十三镇”徐州刺史陶谦。
“第十镇”的张温族子并州刺史张杨,本也下定了决心要给张温报仇的。但是不想张扬往晋阳调兵时,竟是听闻雁门关外的“黑山军”又有所异动。于是,“有贼心没贼胆”的张扬便又取消了出兵的念头,只是教“第十一镇”的河内太守王匡带着河内守军往洛阳孟津港对面的河内港兜了一圈风。
而真正拿“朝廷”当回事的“第十四镇”天水太守王成(也就是我!)和“第十五镇”代西凉太守马超,仍被王方、李蒙阻在潼关以西,不得动弹。
“第十六镇”的汝南太守刘辟,北上豫州,欲经许昌,往洛阳。不想,刘辟的汝南“黄巾”大军却被欲防范张济“偷袭”的豫州刺史孔?一起挡在了许昌南门外。
而“第十七镇”的孙坚因为柴桑到京城的路途“实在”遥远,所以还没到。
以上的种种原因,致使十八路诸侯“勤王”,竟只到得曹操一路,真是哗天下之大宠,教人想哭哭不出,想笑笑不禁啊!
刘汉的天下,看来即要“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