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里应外合(1/2)
上一章讲完,《秦王本纪》已算“日正当中”,情节铺开、脉络逐渐清晰的同时,一些“前事”被我解说清楚。
然而,我毕竟是要以一人之力,写千人之“纪”,所以可能还是会有些不尽如人意。
为此,我想请各位看官帮个“小忙”,将书中的一些“漏洞”帮我找出来,我好在以后的故事中,把“坑”填上。就此,提前谢过各位了!
何进闻得袁术欲重新推荐二人,便即问道:“但不知公路欲荐何人啊?”
袁术闻问,朗声说道:“司空张温,太尉杨彪!”
何进闻言,带着质疑的“哦?”了一声,意思是让袁术说明用张温和杨彪的理由。
袁术会意,便即解释道:“张司空和杨太尉身居要职,于朝中供职多年。在众大臣中,威望极高,且门下弟子和客卿如云。若使二人为内应,则二人必能整合洛阳城的全部力量,皓首以待我军前往解放洛阳!比之势单力薄的伍琼和周毖二人,岂不是更稳妥可靠吗?”
众文武闻言,皆觉有理,纷纷点头,表示附议。袁术见状,满意的点了点头。
虽然袁术所说有理,且貌似“公心”。但袁术终归是袁术,难逃“奸人”之列。袁术此举名虽“公义”,实则是“任人唯亲”。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袁术不想让“恢复京师”这天大的功劳旁落,势要揽到自己的“派系”上来。于是,方才推荐的张温、杨彪二人。
张温作为袁术的老师,不仅早年替袁术谋得了“宛城太守”一职;在袁术强夺了刘繇的寿春后,张温还“上下运作”,使袁术不但未受朝廷的责罚,还晋封了后将军,加了个“淮南节度使”的头衔!所以张温不用再过多的解释,算得上“袁术的人”。
太尉杨彪在三国的历史比重中不大,仅仅是个“过场人物”,形同“路人甲”“卫兵乙”。故杨彪是怎么成为“袁术的人”的,我也不太清楚,只是知道他和袁术有“亲戚”关系。至于什么亲戚我也不知道,查史料也查不到,唯一的线索便是“袁术***爸爸姓杨”!
“作者先生,你为什么骂人呢?”
“我没骂人啊!袁术***爸爸确实姓杨!”
“那你直接说袁术他妈姓杨不就得了!”
“因为袁术***爸爸姓杨,所以袁术他妈才姓杨,我是想解释的更清楚一些!”
“”读者无语中!
“又”看不下去的小编,“再次”出来说话,“作者先生,我们老板说了,由于您一而再再而三的犯规,本章作废,稿费没有!”
“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作者痛哭中!
此外,袁术手下的长史杨大将,也是“任人唯亲”的袁术的“杨氏亲戚”中的一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