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初尝败果(1/2)
自柳城归来,过了四日,三月已至下旬。晚饭过后,我于屋中闲坐,门外有人敲门。开门之后,公孙康和公孙恭兄弟立于门口。
我本以为二人此来必然又是报喜的(前日山上王走后,我们接到了乌丸单于楼班发来的求和之书!),但看二人神情,却又恢复到我初来襄平时的凝重,我心下一沉,不知又发生了何事!犹如被二人传染了一般,我神色凝重的问道:“二位将军,寅夜至此,有何要事?”说罢,将二人让进屋内。
待我和二人坐定,公孙恭说道:“侯爷,刚刚得到边境战报,鲜卑左贤王聚集三十三万大军,屯兵昌黎界上,随时都有侵入可能,如何处置,请您定度!”
本是等着鲜卑前来求和的我,闻言大惊,问公孙康道:“公孙将军,前者你不是说鲜卑只有二十二三万的兵力吗!怎么现在凭空多出十万来?”
公孙康闻言,看了看公孙恭,公孙恭便简单向我解释了一下三十三万大军的由来。
闻听之后,我皱了皱眉,在心中盘算了一下。辽东军十二万、北平援军三万、高丽大军七八万,我现在手里也算有了二十二三万的可用之兵。虽然比之敌军少了十万,但鲜卑多出的这十万人中有八万是乌丸的残军,所以这仗有的打!于是,我便说道:“兵来将挡,水来土吞,我们当御敌于国门之外,明日便即尽起襄平守军,发往昌黎,与敌决战!”公孙康公孙恭二人闻言,知我战心已起,领命退下,连夜开始准备出兵事宜。
待二人走后,我急忙修书一封,教熟门熟路的王楷往丸都城亲自交给山上王。信中我教山上王亲率高丽大军往昌黎界上助阵,并特别叮嘱山上王带着(亲鲜卑的)大儿子临阵,而教(亲汉的)二儿子留于丸都城后合。(此意旨在宁肯让那个大儿子在阵前捣乱,也不教他于后院放火!)
第二日,大军准备妥当,往昌黎界上进发。待大军进至襄平以北的昌黎境内之后,我终于明白为何鲜卑要觊觎此地了。昌黎蓝天碧野,草肥水美,适合种稻,更益放牧,若我是左贤王,必然也会对此地垂涎三尺!然而可惜的是,我也是个爱“美”之人,此等宝地我是万万不肯轻易与人的!
十二天后,我们到达昌黎与鲜卑界上,我教辽东大军于我方界内扎营。营盘刚刚扎好,鲜卑方面便发来战书。约期三日之后,开兵见仗。
接得战书之后,我心中暗赞这个左贤王还算“讲究”,竟然还给我大军留出三日时间进行休整。不似我前者于柳城之时,未待乌丸大军立足,便即发难。不过,我还是教各营众将严加防范,以备敌人乘我军立足未稳之机,前来偷营。
可能是我多心,也可能是左贤王觉得仅凭正面交锋便能将我的十五万大军踏平,所以初到的三日一切平稳,并无异常。
三日之后,我辽东大军与鲜卑大军列阵于昌黎界上。可能是汲取了乌丸前者败绩乃是与我军相距过近之故,鲜卑军刻意将队伍与我军拉出一段距离,能有一里之遥。
三十三万大军铺天盖地,无边无延,将天地连结。上边是天,中间是人,下边是地。少数民族的部众没有统一的衣甲,战士们平时是粮农或者牧民,到了战时方才成了冲锋的勇士,所以鲜卑军穿的戴的都是五花八门。再加上以骑兵为主的队伍中,红马、黄马、白马、黑马、花马参差站立,使我视界之内,展开一副五颜六色的油彩,弄得你有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
正所谓“人上一千扯地连天,人上一万无边无延”,虽然鲜卑大军比我军多出一倍是提前便知道的,但当敌军多出的那十八万人真的站在眼前时,给你的感觉却是敌军绝对不止比我们多出一倍而已。毫不夸张的说,有三倍的感觉!
在这种情况下,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左贤王那么有信心的给我军以调整时机了。我转头扫视了一下相对捉襟见肘的十五万辽东军,还好这支柳城的胜利之师,并无前者与乌丸对阵时的惧色。在我扫视他们的时候,将士们也在回望我,眼神中充满了信任,那种信任代表着他们相信我同样会带领着他们,踏平鲜卑军!心下一阵感动,一种莫名的力量充满全身,让我犹如打了鸡血一般兴奋,信心满满的再次看向敌军,发觉眼前也不过三十三万草芥而已!
左贤王待观瞧完我军所列阵势之后,肃穆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其中充满了得意和杀机,他冲身边一个执旗的传令兵耳语了几句,那名传令兵便即跑到我军阵前百米处传话。传令兵叽里呱啦的说了一大堆,我是一句都没听懂,旁边的公孙康适时的翻译道:“君侯,左贤王说您在柳城之役打得十分漂亮,若您在其族内必会被敬为战神!如今与您对敌,他是十分不情愿的。为此,他希望两家罢兵回去,条件是我们需将襄平以北,包括襄平城在内的地区割让给他们鲜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