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巨昆时代(2/2)
远古时代,地球大气层中氧含量远远超出了今天的标准,而古生物学家通过化石标本得知远古时代的昆虫体积普遍大于现代,那么,是不是当时的高氧大气造就了古代的巨型昆虫?
3亿年前石炭纪地球上生活着巨型昆虫,蜻蜓翼展接近一米。
黄裳通过化石记录发现,在恐龙之前,地球上就有巨大的物种存在,它们就是3亿年前石炭纪的巨型节肢动物,包括超大的蜉蝣昆虫、蝎子;吊兰大小的蜘蛛;还有5英尺长的千足虫,等等。
其中最神奇的应是巨型蜻蜓,它们的翼展可以达到2英尺半(接近1米),有老鹰那么大,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昆虫。
3亿年前,这些物种曾经昌盛一时。那时大部分陆地都在热带,植物繁盛,后埋入地下形成煤炭,该时期因此称为石炭纪,但经过大约5000万年,从二叠纪的中期到晚期,这些巨型物种消亡了。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都猜测,也许是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在它们的兴亡中起了关键作用,在了解到这些后,黄裳开始探究这些大小与现在的老鹰相当的远古蜻蜓、蟑螂以及其它超型昆虫的兴亡是否与超高的氧含量有关。
石炭纪地球大气层中氧气浓度高达35%,这黄裳在实验室之中已经模拟出了这种环境,并且曾经成功的催化出一只巨型蜻蜓。
石炭纪时地球大气层中氧气的浓度高达35%,比现在的21%要高很多,许多节肢动物是通过遍布它们肌体中的微型气管直接吸收氧气,而不是通过血液间接吸收氧气,所以高氧气含量能促使昆虫向大个头方向进化。
这些认识来源于对远古大蜻蜓的飞行机制的研究,黄裳经过长期研究,刚开始他认为那样巨大的蜻蜓只能滑翔而不可能飞,但通过后来他催生出的那只蜻蜓得到的明显例证,很明显,它们是能飞行的,虽然黄裳没有把那只蜻蜓放出实验室飞行一下,但其中关键条件之一是它们的翅膀可以摆动、弯曲和扭转,现代蜻蜓就是靠弯曲和扭转它们的双翅来上升和前进的。
虽然黄裳用来做实验的蜻蜓是远古蜻蜓的后裔,但这并不影响实验结果,化石资料表明,古蜻蜓的双翅上有类似于现代蜻蜓的褶皱结构,现代蜻蜓能扭动外部的翅膀,而古蜻蜓可以缓缓地扭动全部翅膀,所以它们也许不会飞得太快,但还是能飞的。
但是那么巨大的昆虫,就算是缓慢的飞行,也会因肌肉运动而产生大量热量,因此,古代蜻蜓一定得有排出自身热量的途径,不然它们会被自己的体温烤死,这一点黄裳也注意到了,黄裳主要就是研究,想了解一下,远古时候的蜻蜓到底是怎么生活的。
通过实验黄裳发现,现代蜻蜓和其它昆虫一样,体内有一种叫血淋巴的体液,即无脊椎动物的血,在它们整个身体中循环流动。
当它们太热的时候,会增加腹部血淋巴的流量,它们的腹部既长且薄,可以通过对流,散去多余的热量,这就像汽车的冷却系统把热量从发动机处带走一样。
尽管还没有找到直接证据,但黄裳认为很可能古代蜻蜓也有类似的机制,使它们能长时间飞行而不至于过热,之所以没有找到直接证据,是因为化石通常只保留下骨骼材料。
最后黄裳做出结论,氧气含量的多少可以决定昆虫的形体大小,为弄清楚高氧气含量是否推动了古代超大蜻蜓等节肢动物的进化,黄裳对现代蜻蜓进行了研究。
原来,昆虫是通过它们身体上的气孔系统来“呼吸”的,气孔连着气管,而且由上往下又附着更多层的越来越小的气孔,由此把氧气送到全身。
在目前的氧气水平下,气孔系统的总长度已经达到极限;超过这个限度,氧气的水平就会变得不够,因此,根据这一该构造,可以有效判断,氧气含量的多少可以决定昆虫的形体大小。
也就是说,在高浓度氧气环境中,大个头的昆虫就有进化上的优势,它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氧气。对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的研究也发现,在更冷和氧气含量更高的水体中,那里的生物的体积也更大。
诚然,石炭纪时代的大气气压确实比现在高。这就基本可以推断那些远古庞然大物的一个决定因素正是氧含量较高。但这究竟是怎样导致它们体积变大的,原来是没有准确的科学论断来认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