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麒麟昭君(1/2)
随着纪啸出乎意料之外的进入了大汉第一权臣霍光的府院,他也就即将融入大汉朝的上流社会、周旋于豪门贵胄之间。之前已经大略的说明了霍光主理大汉朝朝政后,对大汉朝的江山社稷所做出的贡献,以及霍光在大汉朝所处的地位。现在再进一步的把除霍光之外的,‘宣帝中兴’时期的大汉朝的其余朝廷重臣作以诠释,也就是史称的‘麒麟阁’十一勋臣:
汉宣帝为表彰功臣,将其在位期间对大汉朝有功的功臣画像存放于麒麟阁。解释一下:如果把龙作为帝王象征的话,麒麟就象征着辅佐帝王的将相功臣。
麒麟阁供奉的勋臣中霍光位居第一,汉宣帝为了表示对霍光的尊重,独不写出霍光全名,只尊称为‘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霍光,字子孟,约生于汉武帝元光年间,卒于汉宣帝地节二年。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他跟随汉武帝近三十年,是武帝时期的重要谋臣。汉武帝死后,他受命为汉昭帝的辅政大臣,执掌汉室最高权力近二十年,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功勋,成为西汉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政治人物。霍光乃是西汉著名将领、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的同父异母之弟。
麒麟阁供奉的另外十位勋臣分别是:
其二张安世,字子儒;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汉武帝时期的酷吏张汤之子。性谨慎,以父荫任为郎。汉武帝时,因其记忆力强,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汉昭帝即位,拜右将军,以辅佐有功,封富平侯。昭帝死后,他与大将军霍光谋立宣帝有功,拜为大司马。他为官廉洁,曾举荐一人,其人来谢,他以为举贤达能,乃是公事,岂能私谢,于是与之绝交。他生活简朴,虽食邑万户,仍身穿布衣,夫人亲自纺织。元康四年春,因病上书告老还乡,汉宣帝不舍;他勉强视事至秋而卒。
其三韩增,汉武帝宠臣韩说之子,少为郎官,袭父爵为龙额侯,昭帝宣帝间官至前将军。本始二年,与田广明等四将军及校尉常惠击匈奴,将三万骑出云中,唯斩首百余级而还。张安世死后,继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
其四赵充国,字翁孙;原为陇西上?(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后移居金城令居(今甘肃永登西);西汉著名将领。汉武帝时,赵充国因战功拜为中郎(皇帝的侍卫官),后升为车骑将军长史(军队幕僚的长官)。昭帝刘弗陵继位后,因战功卓著被任命为后将军(汉代有前、后、左、右将军,位同上卿)。元平元年昭帝驾崩,赵充国因参与大将军霍光拥立刘询为宣帝有功,被封为营平侯。赵充国历事武帝、昭帝、宣帝三个皇帝,到了古稀之年已经功成名就誉满朝野了,本可以回家养老了,但是他却主动承担了平定羌族叛军的任务。十二月病逝,享年八十六岁,谥号壮侯。
其五魏相,字弱翁;济阴(今定陶县东王店乡魏胡同)人,西汉著名大臣。他先后任茂陵令、扬州刺史、河南太守、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霍光死后,官至丞相,封高平侯。魏相治郡有方,深得民心。元康年间,匈奴不断派兵扰乱边关,由于魏相的建议,皇帝未动用武力而使匈奴归服。魏相为人严毅,刚正不阿,与丙吉同心辅政,君臣交泰,人民安乐,视事九年,于汉神爵三年卒,谥宪侯。
其六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为人深沉忠厚,不夸耀自己的长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丙吉充任太子太傅。几个月后,升任御史大夫。五年后,代替魏相当丞相。丙吉原本自狱法小吏被起用,后来学《诗》、《礼》,能通大义。最后官居相位,(他处理政务)崇尚宽大,讲求礼让。掾史有罪赃,不称职,就给他长期休假,让他离职,最终没有查办他。五凤三年春天,丙吉病重。死后封为定侯。
其七杜延年,字幼公;南阳杜衍人。武帝时御史大夫杜周少子,杜周为武帝时著名酷吏,长子次子分为河南河内太守,也以苛酷闻名,杜延年为杜周第三子,也从小学习法令,唯行法尚宽大,不与父兄相同。丞相丙吉死的时候,荐杜延年才任丞相。丙吉为汉世名相,且有恩于宣帝,素为宣帝敬重,宣帝遂依言召杜延年为御史大夫(当时惯例以御史大夫为丞相,终西汉一代只有曹参例外,所以御史大夫实际上就是未来丞相)。最终杜延年死于御史大夫任上,谥为敬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