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招贤入府(1/2)
听纪啸把大致的设想说完了的苏武,稀落得没有了几根花白眉毛的眉头微皱思忖着,忍不住开口叹到:“咳、咳!自古英雄出少年哪!小友的筹划令老令老朽大生耳目一新之感,也令老朽感到此策大有可为、且会即将在不久的将来使我大汉朝威势更盛的彻底杜绝匈奴人这个最大的隐患。然此策毕竟是如此重大的国策,又非可以轻易的一触而就。依老朽估算:也许需要经过几年的经营,方会初见端倪;需要几十年的经营,才会大见成效。故而,因此事太过重大,而老朽又心痒难耐的想尽可能的处成这等有利于后世子孙千秋万代的大事。呵、呵!此时酒肆已有些人满为患、且这等情形也无法细致的研讨大事。小友可否随老朽回到蜗居?如果方便,老朽也可把张老侯爷一同请来。在老朽的蜗居中,我等可以细致、详尽的再行议论一番。同时,老朽也可把小友推荐予张老侯爷。有老朽和张老侯爷在当今圣上面前的共同举荐,也许小友就是不想大展才华,亦将不可得也!咳、咳!”
苏武的提醒和邀请,也令纪啸不由得哑然失笑。不知不觉间,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时辰,已经到了‘饭口’的时辰,甚至连桌子上的酒菜也被纪啸和苏武在不经意间给吃了个一干二净还不自知(思维集中、事实上也就是味同嚼蜡的下意识的行为)。而此时的酒肆中,已经更加人声鼎沸的熙攘,几乎已经达到了全部的满座,甚至有的桌还十分拥挤的不太够用。勿怪老苏武时常的光顾于此!酒肆的生意还真不是一般的红火!
同时,苏武的邀请,也让纪啸稍稍的沉吟了一下。暂时回不回霍府别院并不重要,能同在朝野名望崇高的苏武多作盘桓、沟通,对矢志想要有所作为的纪啸来说也益处颇多。可能是之前的纪啸在介绍自己时言语上太过于的简洁,也许苏武以为纪啸现在在长安还是居无定所?而苏武口中的‘张老侯爷’,也很有可能就是汉宣帝的嫡系大司马右将军、富平侯张世安(字子儒),现在大汉朝军方乃至整个朝廷中枢的第二号人物。而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讲,张世安也是汉宣帝的第一嫡系、暗中的第一宠臣。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想当然耳,年轻且根基浅薄的汉宣帝刘询、刘病已,也必然会聚拢一些德高望重、朝野名望崇高的重臣在自己的身边,以便同势大如天的霍光相对抗。而张世安和苏武这个级次的重臣,则也必然是汉宣帝首选要拉拢的对象。加之二人的操守又同样的守正、德行相近,不可避免的苏武同张世安要过从甚密。
在绝对的权利面前,也并非是一片的公心就完全的可以志同道合的毫无猜忌。既使是霍光主政做得一切都无可挑剔,但在人性‘权欲’的潜规则影响之下,也必然会在大汉朝的朝廷中枢形成隐隐中的两个相互抵触的权利框架:既以年少的汉宣帝刘询、刘病已为主的一方和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为主的一方。
所谓的‘三公’在西汉应该是有两个版本:一是大司马(掌军)、大司空(掌刑)、大司徒(掌政);二是丞相(掌政)、太尉(掌军)、御史大夫(掌刑)。这其中的职司也只是相对而言的。在帝王至尊的时代,皇帝让你管啥就得干啥嘛!而自汉武帝去世、汉昭帝即位以后,由于有霍光这个大司马大将军的‘军、政’一把抓的另类存在,现在‘三公’的权利规范更是有些乱套!其他的暂不涉及,就仅大司马这个称谓,现在就几乎是等同于后世的‘军衔’一样,已经同职司完全的分离。霍光是大司马大将军、张世安是大司马右将军,不就等同于后世的同为‘少将’却有的是‘军长’、而有的却是‘师长’一样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