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崔铁嘴讲史(1/2)
两人来到指挥部前时,已经快9点钟了,一边的兼做会堂的骑步连饭堂里还是非常热闹,这是崔铁嘴在讲史,两人对视了一眼,放开了牵在一起的手,双双走了进去。
希望小组的成员们认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这一观念,知道要培养为中华而战的战士,就必须让大家先树立国家民族的意识。要做到这些,教育是唯一的手段。因此,希望小组把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放在与军事同等的地位来抓。
东北义勇军的每天的训练安排是‘三操三课一讲’,‘三操’是早操――课目是跑步、行军练体能,上午操――课目是队列和射击,下午操――课目是骑马、滑雪和战术队形;三课是早饭后、午饭后和晚上的文化课;一讲就是崔铁嘴讲史。
崔铁嘴讲史是由周德祥提出的创意,他根据自己曾经看过的小文章,编写了一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小文章,让崔铁嘴用说书的形式讲给部队的官兵听。没想到崔铁嘴的水平还真是不一般,周德祥编写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经过他一修改,原本平淡的作品立即变得生动起来。周德祥原本就是赶着鸭子上架,这下好了,列一个故事梗概就塞给崔铁嘴,又一部《甲午风云》很快就出炉了,于是《鸦片风云》、《火烧圆明园》、《戊戌变法》、《庚子事变》也列入了整理计划。
对于大多数都是文盲的中国平民来说,听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一部《杨家将》定了平民的忠奸观,一部《水浒传》就能定江湖忠义观。现在希望小组要利用这种群众乐见的形式,给他们灌输满清王朝是中华衰败根源,只有推翻满清建立共和才能实现中华的复兴的思想。从这几天试讲的情况看,效果非常明显。前两天讲《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一些参加过义和团、忠义军的士兵大骂清廷,第二天就有几个人学着司令把辫子给剪了,以示和清廷决裂。这两天跟风的也不少,东北义勇军干部培训队和教导连的人员现在基本都是短发,其他连队的干部及骨干也都去了辫子,他们都是以剪短发这种形式来表示自己对东北义勇军的忠诚。
崔铁嘴本名崔学明,现年41岁,少年时曾以聪慧闻名乡里,15岁参加科举,顺利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取得生员功名,也就是后世说的秀才。
但张榜没几天就被革除了生员功名,原因是他生父的职业。他生父是演唱东北大鼓的艺人,按后世的说法是艺术家,但在这个时代就是‘优’,‘优’属于下九流,子孙是不能参加科举的。
他生父职业虽然是贱业,但在奉天小有名气,收入不菲。而崔学明自小就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人人见了都说是个读书的料。有钱但没有社会地位的父亲头脑一热,便生了让下一代改换门庭的心思。于是把远在直隶的哥哥一家接到了奉天,又把崔学明过继给自己的哥哥,并花大价钱请名师教导自己的儿子进学。
没想到百密一疏,他哥哥没有返回直隶修改家谱,有嫉妒者密告,一查就露了馅,要不是他父亲有钱财疏通,就不仅仅是革除功名的事了,弄不好是牢狱之灾。崔学明也就只能认命,继承了父亲的衣钵,认同的自己的下贱,成了靠嘴吃饭的崔铁嘴。
但东北义勇军不把他当下九流看,司令、主任、部长们都一口一个崔老师地叫他,说他是民间艺术家,任命他为东北义勇军政治部宣传干事,是像江海山连长一样的长官待遇,为此崔学明十分地感动,说起书来也十分的卖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