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扩张 第四十五节 着书二(1/2)
(26dd)弄清楚了尚炯的顾虑,刘星羽笑道:“尚老不必为此顾虑,其实什么事情都是一样,没有做成之前,大家感觉千难万难,真正做成功了回头再看,谁都会觉得事情也没什么难度。26dd再说当年我找尚老你帮忙试种的作物很多,其中有不少已经被证明其实并无太大的价值,尚老能从那么多作物中慧眼识珠,把这些有价值的作物挑出来,省得大家再慢慢摸索,做出的贡献可不只是表面上这一点。”星羽这话倒也不假,他当年托家里的商队四处去搜罗的植物很多只是一个大概的描述,刘氏商队(包括他们又转托别的商队)从海内外搜罗来的植物千奇百怪,有些甚至根本在泉州刘府就没法种植,花了尚炯不少功夫还是枯萎了,还有不少被证明只是当地普通的野树野草,为了防止影响别的有用的作物,后来只能连根铲除。不过,对玉米和土豆,刘星羽一直有意在提醒尚炯注意,要不然,尚炯也不可能留意这么好侍弄的两种作物。
史更新也道:“星羽说的对。看人挑担腰不疼,自己挑担重千斤,同样是种植实验,换了我们哪一个,都比不上尚老这么精通,别说总结种植经验了,能把新作物种活就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大事。哪里能像现在这样,桃源有两种高产的农作物可以采用。何况,尚老还带出了几个徒弟,能够把尚老之前成功的经验传承下去,咱们以后引进什么新作物(‘还有实验什么新品种。26dd‘星羽插了一句),对,实验新品种,都有了可以遵循的工作惯例和工作方法,这才是尚老作出的最大贡献。”
尚炯来找星羽,自然不会有意避开大家,他还希望更多人在场,免得一个一个给人解释。刘星羽和史更新的话是出自真心,尚炯人老成精,当然听的出来,但一个老人家若这么轻易便能被别人说服,那他这大半辈子可就白活了。特别是尚炯,对自己的技艺是颇为自傲的,专业方面的事情,一是一二是二,绝不会因为别人的看法和影响有所含糊,听了二人的话,尚炯道:“若是说总结侍弄草木庄稼的经验,老汉我大半辈子的心血都在上面,对此我也不会故做姿态,还有那几个跟着我学的孩子,他们自己用功,我也不能为了自谦否认他们的成绩,这两样我也就厚颜接受了。可玉米土豆这两种作物,的确不是我的功劳,这却不能混为一谈。”
刘星羽想了一想,笑道:“尚老肯定是觉得自己的技艺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所以有些不踏实呢。这样,我听尚队的水手说起,海外有一种树,割开外皮可以流出白色的浆液,干了以后可以得到一种富有弹性的材料,我把它称为橡胶树。这些年我一直托人在海外搜寻,最近总算辗转找到几株特性和它差不多的树苗,我想请尚老帮忙栽培,总结了经验后我要想办法大量引进,将来必有大用。另外,我听说南洋有些稻种可以一年两熟甚至三熟,桃源的气候与南洋差别不大,我想请尚老带人实验引进南洋稻种,还有棉花的栽培实验。26dd这些作物都是不那么好侍弄的,而且作物栽培最短也要一季,光凭尚老和现在的几个弟子肯定忙不过来,需要借助尚老的名望吸引更多的聪明才智之士投身进来,所以,尚老的名望高了,对桃源也大有好处,这也是我的一点私心。尚老就不要太过介怀啦。”
刘云秀也道:“是啊,我也想着呢。民以食为天,尚老的那些经验只通过带徒弟的方式传承,速度似乎有些太慢了。是不是总结出来编成农书在书院里专门开设一类课程。”
众人闻言叫好,尚炯却吓了一跳,连忙道:“我的那些东西,上不得台面,怎么能著书立说,还要在书院中传授,那不是误人子弟吗?不可不可。”
刘星羽连声赞道:“阿姐的想法很不错,其实不光是农学,科学院里已经积累起了相当的专业知识,完全可以分门别类的都编写出相应的教材和专业书籍,使这些知识系统化。这不仅仅是对已有知识的总结,更可以通过编写的过程,发现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姐,你既然负责教育这块的事情,又提出了这样的想法,那组织编写专业教材和书籍的工作,也由你来负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