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武卫 第八十四节(1/2)
按下这头不表,再说莱州,对被遣返官员的审查工作,随着被遣返人员的数量逐渐稀少告一段落,虽然没有审查出几个有问题的官员来,完颜康和花颜陀倒是借此发现了一个考评官员政绩的途径:基本上,放回来的官员都是廉洁奉公的(以大金的标准,当然啦,那些连大金的标准都达不到的,都在民主政府的大牢里接受劳动改造呢。别以为那些贪官以前的贪赃枉法做的隐秘无人知晓,群众的眼睛可是雪亮的)。再通过审查了解一下对该官员的审讯过程,大概就能判断出此人在任时的表现是否称职。要不是这种考评官员的法子成本太大(城都丢了一座),完颜康简直想建议父王在江北推广开来。他们正审查的不亦乐乎,完颜洪烈发来的公文到了。对于封赏花颜陀以安其心,完颜康毫无异议。实际上,经过青州一战,两部人马也算同甘苦共患难过,特别是这种逆境之战,战场上的袍泽之情很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现在,即使没有完颜洪烈的这个指示,平乱军上下,和花颜陀部也不是开始那种水火不容的态势了,完颜康等平乱军的将帅们,和花颜陀军中的将领关系还很融洽。
不过对于进攻曲阜的命令,完颜康和花颜陀都有点犹豫:曲阜既然投了民主政府,依附它的地区会不会也是地道四通八达,暗堡随处都是啊。两人召集众将商议,还是欧阳锋给他们吃了颗定心丸:这片区域如此之大,短期内绝不可能修出完善的地道体系,时间久了可说不定,现在进攻正是时候。
于是两人决定尽早出兵,不过该有的谨慎还是要有的,先命经验丰富的将领带前锋营试探,领兵的,又是侯沙二人。
侯筒海和沙通天领了将令,心里直叫倒霉却也无法,算起来,虽然都是吃败仗,也就是他俩和民主政府作战的经验最丰富,还有过占到点便宜的时候,先锋官不找他们找谁。
整顿兵马,做好充分的准备,带足防具,择了个吉日两人正式出兵了,兵锋所指,正是阳谷。
徐文耀在阳谷私底下搞了些小动作,表面上的文章也还要做:向民众选择性的发布一些公告,派出工作组等,他也一一在做。只是那些公告发布了就完,很少去解释宣传,派出的工作组组长又多是阳谷以前县衙里的人,只是在民主政府短期培训过。村里的大户对此早有准备,先把工作组邀请到自家住下,天天好酒好菜的招待着。这些工作组长刚下乡时还有些激情,被大户们一奉承,没两天又恢复了下乡官差高高在上的老习惯,和中下层的百姓难得打个照面,村里的工作根本没有开展。一开始,曲阜几个县的情况差不多,阳谷还不显眼,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差别渐渐显示出来:别的县是开头的工作难做,可不是根本不做,进展虽然微小,日积月累也很可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进步越来越明显;阳谷大部分地区,则还是那付模样,一点变化也没有。那些走村窜巷的民间艺人(现在有民主政府文宣部在背后支持啦,算是官方半官方的艺人)把民主政府,还有曲阜其他地方的事迹编成曲目四处传唱,传到阳谷的时候,下面的村民都是将信将疑:这一切都是真的吗?怎么在阳谷不是这回事啊?
要说阳谷全无变化也不确切,最少县城周围的几个村子,在徐文耀的亲自主持下,各项工作也开展的有声有色:修地道,组建民兵,开办夜校。徐文耀拥有的土地也多在这几个村子,他甚至还拿出一部分主动分给无地的村民,推动村里的土地改革。不过,这些基本上是打着他自己的名号做的,很少提民主政府什么事。所以,百姓们都以为这是县令大人的恩典,还有些觉得自己有见识的,自作聪明的认为这是徐文耀别有用心,却根本没人联系着民间的传言想到,这一切,都是阳谷加入民主政府后,原本就该做的事。
如果没有大金的进攻,整个阳谷的干部都这么无所做为,下情又不能上达,阳谷县的这种局面还能再维持一段时间。可惜天不遂人愿,大金居然挑这个时候打来了。
在民主政府碰了那么多钉子,侯沙二人终于时来运转,碰上了顺风顺水的时候。一开始,两人还是小心谨慎,带队离开大金的疆域后,远远望见一座村庄,便命令队伍停止前进,先派出一支尖兵小队前去试探,大队人马缓缓进逼,一付如临大敌的样子。情况稍有不对,两人就要后退扎营,并迅速回报后面的大军,是打是绕请后面的主帅定夺。
尖兵小队也是经历过青州之战的老兵,提心吊胆的摸向村子。虽然眼下看起来一切正常,他们也不敢放松警惕:谁知道这些表象下面掩盖的是何等的凶险。可是一直到很接近村子的时候,村里人好像才反应过来,发出一阵惊恐的大喊:“有金兵!”
一听到喊声,尖兵小队立刻“呼啦”一下集中到一起,半蹲下身子,各持盾牌把前后左右护住,另一支手紧紧握住兵器,等待着意料之中的弩箭袭击。后面的大队也马上做出反应,立刻停下来,四处留心队伍是不是已经陷入了埋伏之中。
等了片刻,想像中的攻击一直没有出现,反倒是村里的喧闹声越来越大,还有人慌慌张张的跑来跑去。
“这是圈套,我们已经吃过一次这样的亏了,别想我们再上当。”侯通海和沙通天这么念叨着,强忍着下令冲锋的念头。可是村里的慌乱实在太真切,侯通海忍不住,对着尖兵队大喊:“继续前进!”尖兵队无奈,只好小心翼翼的向村里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