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武卫 第七十五节(1/2)
大胜之后最初的喜悦过去,民主政府开始感觉到战争带来的伤痛。那些失去了家中顶梁柱的家庭,不仅仅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大多无力依靠自身的力量供养和抚育家人和后代,在拿到了第一次发放的抚恤金之后,过了一个月,又到了该发放抚恤金的日子。死伤者有公民身份的家庭还不担心,那些只是平民甚至连平民都不是的家庭怀着既企盼又不安的心情等着一天的到来。
对于抚恤金的问题,不仅是当事的群众关心,代表委员会里也有很多人关心。刘星羽曾经有些戏谑的说过:民主政府什么样的人才都缺,最不的就是算账的,因为民主政府脱胎于桃源,而桃源最初就是一群商人创立起来的,不管是在桃源还是在民主政府,从事商业的地位并不低下,行商的风气也一直很浓。要行商,将本就利,不会算计可不行。这一回,不少委员计算了一下抚恤金的问题:牺牲人员的孩子要供养到成年,受伤致残的除了这些,还要供养本人终身,至于其他轻重伤员,也有明确的抚恤规定。这次的战斗,虽然民主政府大占上风,死伤的人员也有千人左右,第一次发放的金额最高,今后随着部分人员康复(这笔费用也是政府出),每月的抚恤金总额会有所下降,但是到了一定程度便固定下来。再乘以相当的年限,最终的抚恤额将达到一个惊人的数字。民主政府夺取了青州,现在改为济南,虽然缴获颇丰,但是各方面的开支也不少,再加上这笔巨额抚恤,这一仗下来,政府财政还要倒贴一个巨大的数目。能担任委员的,对政府的事多少都是有些关心,更何况,政府要处理缴获没收的不动产,还会牵扯到实在的经济利益。如果这一仗没什么亏空,这些委员还想着立上一条法律,让大家能以较低的价格获得这些不动产,他们凭着身份的特殊能够抢先下手,先捞些优质资产呢。不过,所有这些小算盘都建立在这一战没有亏空需要弥补的基础上,因为,民主政府这些年的实际运行,让这些委员真正有了当家做主的感觉。特别是那些公开审判,控辩双方都是严格遵守委员会制订审议批准通过的各项法律,他们才认识到委员会工作的重要性,自己权力与责任的重大,还有刘星羽所说立法权的影响:短短几句话,决定千百人的命运。所有的这些权力地位和成就感,可都只有民主政府能够持续存在下去,委员们才能享有的。因此,如果某条法律显然对民主政府有害,委员们第一个就不会同意。
于公于私,不少委员都对抚恤政策提出修改意见,建议只针对公民发放。道理很简单,民主政府要生存、要发展,将来要打的仗还不少。一打仗死伤难免,这样积累下来,抚恤金都会把民主政府压垮。
对于这样的建议,刘星羽坚决反对。理由也很简单:那些人已经在战场上为民主政府做出了牺牲,如果战场外的事情还让他们有后顾之忧,今后还能指望谁来保卫民主政府?此话一出,原本就有私心的委员无言以对,只好转而提议民主政府下次发动战争一定要慎之又慎。
这次会议,史更新作为军方代表列席。会议结束后,他私下来找刘星羽道:“星羽,你的意见我很支持。不过,真要像那些委员所说,咱们打一仗会给财政带来很大压力的话,减少一些抚恤的额度也不是不可以,军方那里我可以去解释。”
刘星羽看了看四周没有别人注意,低声对史更新道:“那些委员不懂,战争可是一本万利的行当,干什么能比抢来的快的?特别是像民主政府这样,战略战术武器装备编制训练全面领先于主要对手的情况,根本不存在打败仗的可能。咱们占了青州,原来统治阶层的财富都被咱们用暴力剥夺了,这样一次的财富积累,差不多赶上民主政府辛辛苦苦三年的了。”
史更新奇道:“可是,按刚才那些委员的说法,咱们是亏了啊?”
刘星羽笑道:“这就是对事物一知半解的结果。就说抚恤金吧,看上去总额挺大,可那是在十几年里分摊到每个月支出的,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把这笔钱折到现在也没多少。更何况这笔钱用来抚育将士们的后代,相当于是投资,有什么投资能比在人才上的投资更划算?你想想,要是没有你,肖飞,高祥,胡兰,还有其他许多从小就在书院受过教育的同门,还有其他受到你们影响的人的帮助,民主政府能建立起来吗?要不是有你们,当年我也不会那么有底气的离开桃源来山东了。”
史更新笑了笑,又道:“那你刚才怎么不用这个理由说服其他人。”
刘星羽道:“那些人的心思我还不知道?虽说没人教,资金时间他们肯定也有所体会,现在的钱比将来的钱值钱,做过生意的人肯定有这样的感觉。只不过不是太明白,出于谨慎他们还是把终值算成了现值。而且,他们这样说何尝没有私心,还不是想着政府没收的那些不动产?滨海的发展经历已经让很多人明白:随着民主政府对一处的投入,当地的不动产增值很快。青州,不,济南现在看起来破旧,将来民主政府的行政部门要迁过来,地产的飞速增值是肯定的。这些地产除了那些规划为政府和公用的外,当然要处理,不过要采用公开拍卖的方式,而且要尽量把相关信息公布出去,不能让少数人搞暗箱操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