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3】 轩然大波(下)(2/2)
李鸿藻与杨庆交情不错,之前两人是同乡又是同科进士,此时见他上门不禁诧异,眉头一挑问道:“这几天我的门槛都险些被人踏破了,怎么连老杨你都来凑热闹?”
“眼下那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我听着风头仿佛有些不对,所以不得不来一趟。”杨庆在李鸿藻对面的炕上坐下,四下里看了看,见屋子里并没有外人,这才低声说,“那帮言官最初只是盯着借款的事借题发挥,这几天动向却有些奇怪,不少人都转到了其他的事上打击你。甚至有人说,你私下里结交了不少西洋诸国的使节,收受了不少他们的珍奇礼物中饱私囊,这才出言撺掇皇上借款的。”
这前头一条李鸿藻并不在意,结交西洋使节那是皇帝知道也是皇帝派他去的,但后一条却还是头一次有人提及。仔仔细细向杨庆询问了一番,他的面色渐渐凝重了下来,更把手中捧着的那个茶盏放回了炕桌上。一旁侍立的管家跟随李鸿藻多年,此时便悄悄闪出了门,却是在外头守着。
“老杨你和我是多年的交情,应当知道我李某人是什么性格,我会是贪图那些阿堵物的人吗?这一听就是那些和我有过节的小人编排来中伤我的。哼,明刀明枪的打不倒我,也就只能使这种暗箭伤人的手段了我李某人行得正坐得值身正不怕影斜,我倒要看看他们还能耍出什么花样”
杨庆见管家出去了,说话更少了些顾忌:“你的为人我当然知道,当年吴王造反,以高官厚禄为饵兄都是断然拒绝。如今几个洋人靠着几个臭钱怎么能让兄长折腰,这些荒唐话我是不信的。但是常言道三人成虎,兄长你如今又是身处漩涡之中,若是不加反击,我只怕皇上那边……”说到这杨庆顿了顿瞧了瞧李鸿藻,只见他在轻轻的颌首才又说道:“说起来那些御史哪知道这其中的缘由,一个个就是憋足了心思寻错处,却根本不知道是被人利用了兄长,听说先头那些武官也来找过你?”
李鸿藻轻轻的点点头承认。
杨庆急道:“他们无非是因为一旦借款就意味着有生财升官的路子,兄只可对他们虚与委蛇,万不可做出承诺。他们靠不住”
李鸿藻感激道:“老弟的话我定然铭记于心”
杨庆顿了顿又说道:“兄长此番作为,其中的苦心小弟是清清楚楚。眼下这个当口多的话也不说了,眼下事情既然已经捅开……这么说吧,一旦皇上下决心,群臣再反对也没用”
跟从周扩多年,李鸿藻自然深知天子秉性,他笑道:“皇上是雷厉风行的人,此前皇上也早有筹建新军的念头,只是一直没有余力。眼下南北两洋势力做大,为国家计皇上早已下定了决心。”
话还没说完,就听见管家突然在门外疾呼道:“老……老爷有旨意,宫中有旨意”
一听到旨意两个字,李鸿藻不禁一个激灵跳了起来,旋即便疾步往外走。走了几步他忽然厉声问道:“外头来的是什么人?”
“什么人?就是之前来过的那位秦公公”
李鸿藻暗中松了口气,如果来的是那位杨浩他还真有些担心,伴君如伴虎,谁知到皇帝是怎么想的。
“皇帝诏曰:夫经邦论道,在取用贤才;安国之功,在献於长策。原礼部右侍郎李鸿藻,勤勉任事,节操清贞,端肃友爱,虚怀若谷,而其人不骄不躁,堪为人臣楷模。今特授正二品理藩院尚书一职……特赐精制苏绣十匹,大红丝罗纱袍一袭”
理藩院尚书?
对于这个职务李鸿藻是有些意外的,理藩院初立时掌蒙古事,随着大秦朝统一全国平定四夷,更为总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各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一般而言这个理藩院尚书不过是从二品的官,怎么如今这圣旨里却变成了正二品?
李鸿藻心里犯嘀咕,秦德禄却不懵懂,这会儿见其叩头谢恩,便合上了那对于他来说好比天书的圣旨,郑而重之地双手将圣旨交了过去。待到李鸿藻毕恭毕敬地接了,又站起身来,他方才努了努嘴,旁边的小太监将放得整整齐齐的大红丝罗纱袍和十匹苏绣一起交给了李鸿藻身后的管家。
这一趟公事办完,李鸿藻开口留他瑞庆堂用茶,他自是满口答应。到了地头坐下,他方才摆摆手屏退了两个小太监,见李鸿藻亦知机地打发走了伺候的小厮,他不禁嘿嘿一笑:“李大人,刚刚那道圣旨乃是过了内阁和六部明路的明旨,咱家这儿还有密旨一道,也是给你的。”
见秦德禄从袖子中摸出一张夹片似的东西,李鸿藻恍然大悟,少不得又是一番折腾。又一次听完了宣读,他只觉心中狂跳,即便攥了那轻飘飘的一张纸在手上,仍有几分不真实的感觉。直到秦德禄又仔仔细细向他解释了一番,他方才真正明了皇帝的意思。
周扩这回是下定决心要借款办新军了,提升他为理藩院尚书也是为了方便他和那些洋夷打交道,至于这品级嘛当然是特意改的,原本的理藩院隶属于礼部,这理藩院的事到头来还是归礼部管着。而如今礼部的尚书是翁书平,老翁眼下是不遗余力的反对此事,有他在礼部事情自然不好做。但是这一时半会撤换老翁也不现实,权宜之下皇帝干脆把理藩院单独提出来自成一体,定官制同六部一样,理藩院尚书亦入议政之列。
如此安排既巧妙又合理,李鸿藻除了喜出望外还是喜出望外,当然此时此刻他心中那一股定然要干出一番成绩报答皇恩的念头也是愈发的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