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难忘的一天(上)(2/2)
“得小心哪,连长,日本兵还不断渗透过来,他们总是袭击我们的人员!”
布莱尔从晴川刚宪的魔掌里逃出来后,并没有同意金斯顿少校的建议,去后方休息。而是带着几个熟悉丛林交流方便作战勇猛的中**官,又一头扎进了丛林里。他决心按照逃跑时的记忆,顺藤摸瓜抓到日军主力的尾巴,但事实证明这并不容易。
雨林密不透风,也不透光,按基本的原则,他们尽量的走直线。可是林中没有任何标志,加上心慌意乱,除了看不透的大树、绞杀植物、一百英尺高的竹子、苹果树一样大得畸形的地丁类植物,还有无数的昆虫之外,什么人也看不到,什么路也没有。没有多久布莱尔除了迷路之外还和另一队人马走散了。
他们在森林里迷路,却不敢声张,更不敢呼喊或鸣枪,那样只会引来日本人的枪弹。布莱尔可是知道:丛林行军绝对不能喧哗,日本人的冷枪手就隐藏在密林的各处,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说实话布莱尔对这个能结结巴巴用英语和他交谈的中国海军准尉很有兴趣,他手下有两个这样的军官,一个叫大牛,孔武有力作战勇猛,另一个就是这个汤。相比较之下,汤除了英语好一点,其他方面似乎都不及那位英勇的冲锋队长,但是偏偏这两个人关系又好得不像话。他真搞不清楚这样两个人怎么会成为好朋友。
在布莱尔旁边,汤海凌并不知道布莱尔正对他品头论足,他正专心致志的摆弄自己的武器——一支7.7毫米口径的李·梅特福步枪。
众所周知,南洋新军师从英国,北洋新军师从德国,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体制,反应在武器上也是这样,北洋陆军制式步枪采用的是德国88委员会步枪,而南洋采用的是英国最新式的李·梅特福步枪。
说起来英**队使用的第一种连发步枪是在1879年开始研制和评选工作的,在1888年12月,英**队正式采用了.303口径李-梅特福弹匣式步枪(MagazineLee-Metford),或简称为MLM步枪,在这个名称中,分别包含了两个发明家的名字。
其中的“李”是指詹姆斯·巴黎·李(JamesParisLee),一个出生于苏格兰的武器发明家(后移民美国),他设计的旋转后拉式枪机和盒形可卸式弹匣为李-梅特福步枪所采用,此后的几十年里,英军采用的多种恩菲尔德步枪均是这个系统的改进,因此这一系列武器也常常被统称为“李氏”步枪。
而“梅特福”则指的是威廉·埃利斯·梅特福(WilliamEllisMetford,1824-1899),一个精通机械的英国土木工程师,他发明了.303口径全被甲弹及相应的膛线,这是一种稍带圆角的浅阴线,被称为“梅特福膛线”,在黑火药时代广泛应用于英造步枪上。由于早期枪弹所用的黑火药燃烧残渣比较多,浅圆阴线可以减少火药残留物在枪膛内的积聚,类似的设计流行于黑火药时代。
MLM步枪第一个被采用的型号被称为MarkI步枪,该枪长度与马蒂尼-亨利步枪相同,但采用一个8发单排弹匣供弹,因此可以极大的提高射击速度。随后英国在1892年又定型了略作改进的MLMMk.I*步枪(英国国防部在步枪命名中用加“*”的后缀表示该型号只是在原有型号上稍作改变且变化不大)。随后在1893年又定型了MLMMk.II步枪,Mk.II的其中一项变化是改用10发双排弹匣,此后,10发双排弹匣一直成为李氏步枪的标准配置。
李氏步枪的弹匣是是詹姆斯·巴黎·李的设计,这个弹匣是可以拆卸的,但这样设计的目的只是为了便于维护或损坏时更换,步枪在正常使用期间士兵是不通过更换弹匣来装填的,而且每支步枪只配一个弹匣,枪弹的装填是通过机匣顶部的抛壳口(装弹口)装进去,与同时代的其他固定弹仓的连发步枪相同。在英军的每名李氏步枪射手都会多配发一个弹匣,但只是留作后备,在原有弹匣损坏时替换上去。
在那个年代,还没有人想到利用可卸式弹匣提高装填速度,即使是李的这种“前卫”的可卸式弹匣设计,却只是把弹匣卡笋设计在扳机护圈内,放在这个隐蔽的位置是防止误操作而掉丢弹匣,但本身也不方便在战斗中迅速更换弹匣。
事实上在当时军官们还担心连发步枪的射速过快(即使那时候还只有手动连发步枪),士兵们会在敌人还在很远的距离上就拼命开枪而浪费子弹,所以那时候许多连发步枪往往都配有一个称为“弹匣隔断器”(MagazineCutoff)的装置,其实就是一块用来隔断弹仓/弹匣的插板。
李氏步枪上也有这个装置,把它从机匣右侧插入,这样就无法从弹匣供弹,士兵每射击完一发后,必须从身上的弹药袋取出另一发来装填,这样就可以起到降低射速、节约枪弹的作用,当敌人靠近而战况激烈时再把隔断器取出而改由弹匣供弹以提高射速。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弹匣隔断器被证实是不符合实战的需要,所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许多手动步枪都已经取消了这个装置。
李氏步枪的旋转后拉式枪机也是詹姆斯·巴黎·李的设计,这个回转式枪机的后部有两个与机匣壁内闭锁面配合的闭锁凸笋,机头和拉壳钩与机体是独立的,不随机体回转。与前端闭锁枪机(例如典型的毛瑟式步枪)相比,后端闭锁可以缩短枪机行程。因为前端闭锁的机匣需在弹膛后(弹底缘后)留出闭锁用凹槽所需空间,再加上凹槽后为安全闭锁所留空间,而通常弹仓前沿则要在这个空间以后,而中后端闭锁则没有这个问题。因此李氏步枪的装填速度很快,再加上比同时代的步枪多了一倍容量的弹匣,使李氏步枪成为同时代设计中实际射速最快的步枪。
汤海凌很喜欢这种武器,它那每分钟十几发的射速让汤海凌如痴如醉。相对于前端闭锁枪机的日本村田步枪,MLM简直就是一杆大杀器,几个能熟练使用MLM步枪的士兵往往能抵挡住成群的敌人。尤其是汤海凌这种经常往返于后勤线上饱受日军偷袭之苦的士兵,如果没有MLM这样高射速的武器,很快他们就会被蜂拥而上的敌人消灭。所以只要一有时间汤海凌就会不停的擦拭这保命的家伙,这也是没办法,使用黑火药子弹的MLM早期型枪管里容易留有火药残渣。
实际上早期型MLM最让人诟病的不是子弹发射药残渣的问题,而是这种武器瞄具归零困难,在野战状态下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再一个就是装填缓慢,虽然使用弹夹可以提高装填速度,但这不是英国人采用它的初衷。MLM由于使用的是8发弹夹,打完了之后只能一发一发的手动重装,而同时代毛瑟步枪虽然弹仓容量只有5发,但是人家可以使用5发桥夹一次性装满。
MLM这样设计显然不能让类似于汤海凌的士兵满意,在丛林近战环境的逼迫下,大批和汤海凌一样的士兵都开始收集弹夹采用弹夹装填弹药,进而在后来中国改进的MLM步枪上,并没有走类似于英国人改进MLE用桥夹装弹的道路,而是重新调整弹匣卡笋位置以方便使用弹夹装填,而这也大概是中国人比英国人更灵活的体现。
当然现在汤海凌还没有这种好福气,实际上看不见的危险已经逼近了他和布莱尔,而这一天也注定要成为他一生中最难忘记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