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五十二章 你真乃福星也(1/2)
每每回忆起景和九年五月初七发生的这件事,李佑就会感到自己被莫名其妙的“天理昭彰、报应不爽”了正所谓,在别人面前婬其妻女者,必在妻女面前被别人婬…
时间在李大人对报应理论的研究中一天天过去,随着天子巡幸扬州的喧嚣渐渐消散,扬州城又恢复了闲情安逸悠然的氛围只不过各种茶铺、酒楼、浴堂以及街头巷尾人群里,又多了些谈资
地方各衙门里其他人可以随波逐流的懒散,为迎驾事从去年一直劳碌到今年,紧张之后总该让人喘口气的即便是向来勤快的人到了这时候,也会忍不住放松几天
但李大人的公务依旧那么忙碌,一人肩挑府、县、盐三衙署,真是片刻也不得闲
而且还是江都县、扬州府这样出了名事务繁多的大县大府,盐运司这边,又到了今年盐陆续开始起运的季节…李大人面临的剧繁可想而知,若不是倚仗年轻力壮,根本顶不住这种人负荷
要命的是,这几个衙门的佐贰官无论什么公务也不敢擅自做主,大事小事都要去烦扰李大人,请示汇报如同过江之鲫,唯恐李大人对自己产生不良看法
这很令李佑恼火,也是自作自受古书云,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对此李佑本是不信的,只道是夸张修辞,或者周公他老人家故意刷名望再忙能忙成这样?
当这些典故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并发生在自家身上亲自体会到滋味的李大人只能yu哭无泪,大骂自己活该了
这便是有得必有失啊,李佑看着别人朝九晚五的幸福,心里叹道
其实一切都是他自找的,揽权过多固然在天子南巡时大出风头像个督抚能臣一般在天下人面前露了脸但事情必是有利有弊这后遗症就显现出来了
如今李大人最渴望的,便是朝廷效率高一点,派人到扬州上任,将运司、知府这些空缺的正官职务补上,并从他手里分走权力罢他绝对不设置任何障碍,绝对不再争权
何况李大人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心思都在什么五城提督之类上面了他觉得自己在扬州的功业、名望、声威已经达到了极点,向上升无可升求无可求,再做出业绩都是无用功,于是心思又开始浮躁了
就算坐上四品知府位置还能比现今一人主管三衙的处境霸气么?除非能给他换个凤阳巡抚做做,但那又是绝对不可能的,做梦都不可能的
归德长公主大约在扬州住了一个月便要离去,此时天子御驾还在江南听说快到杭州了不过长公主并不打算南下去追随天子南巡队伍,而是打算直接北上回京
对于这个选择,李佑心里当然是乐意之极,但送行时口是心非的挽留道:“何必如此匆忙,你大可在扬州等到御驾回程,然后随驾回京”
归德千岁玉面惘然,叹道:“江左温柔富贵之乡,果然是消磨意志的地方,再住下去,只怕我要彻底沉沦于此,想至此不敢久待了”
李佑大赞道:“殿下心xing见长”
这才是比较正常的长公主千岁,够坚毅够自制,不能为了短暂的男女私情而影响家国社稷,特别是朝局变幻时期当然,还有设五品都御使提督五城兵马司这样的国家大事
“而且有些想念小柳儿了你可晓得,为什么我明明知道你不是好东西,但仍肯许诺助你么?”
李佑看看左右无人,略有自得的悄声道:“因为我是小柳儿的父亲?”
“有没有你,我儿一样少不了什么,一样是天潢贵胄大富大贵,只是恰巧借用了你的种子而已”归德千岁忍不住嘲讽打击情郎
话头一转又道:“只是在行宫初见时,你进了屋后先急急忙忙的寻找儿子,从此可以看出,你还不至于是毫无良心逃避责任的人”
李佑无语,他自认心思够细碎了,但与女人比起来,依然差的很多这点小细节,都被她看在眼里并认真分析最后很诚恳地说:“敬候佳音”
送走了归德长公主,李佑开始满怀期待,人生又有了的希望,继续在堆积如山的案牍中奋力耕耘着
这ri,他抽出时间翻看邸报中的官员任免栏目时,一条消息让他大吃一惊——浙江按察佥事、分巡苏松道陈英桢升为扬州府知府
李大人再次感到,什么叫做真主角…他的这位老师,做官范儿太主角了
他升得快,全因自己上蹿下跳、死命折腾、投机钻营,既劳了心又玩了命,再加上一点点运气横扫千军树敌无数,幸赖靠山足够坚固才如鱼得水
这陈老师从理论上李佑该称陈大人为老师却总是不声不响的、不带一丝烟火气的轻飘飘升在他前头,仿佛信手拈来毫不费力
国朝官员根据起点不同,有很多种近乎固定的升迁套路,都是约定俗成的途径路数在套路之外的,就如李佑这般比较异类
最让大家羡慕嫉妒恨的套路自然就是翰林起家,熬到学士或迁转坊局,接下来出任侍郎,最后尚书或大学士这是最快最清贵的途径,第一流进士的路数
比较常见的三流进士套路是,知县起家,行取为御史,在御史任上积攒年资,外放五品按察佥事,以后可升为从四品参议,可再升为四品知府,可再升为从三品参政,可再升为三品按察使,可再升为从二品布政使最后无非就是巡抚、侍郎、尚书这些终极目标
从上面两种套路就可以看出,一流进士和三流进士之间的区别在哪里了一流进士的人生就那么几步目标直指尚书和大学士
而三流进士的前途,有无数道门槛,需要一道一道迈过去,一个不慎就是卡一辈子,连续当十几年知县的不在少数
就算官运好不会原地踏步但那么多道门槛每一道就是几年功夫,有多少人具备长寿去奋斗到头?
若据此分析陈老师的升官,会发现有很多内涵,不是大明官场中人品味不出来的
陈老师当年本该是一流进士入翰林,但却像三流进士当了七品知县起家不过又一跃擢五品按察佥事,叫李佑目瞪口呆,很为陈老师忽上忽下根基不稳而担忧,这样拔苗助长只怕要毁人
后来他知道了内幕才恍然大悟,原来陈老师当初是因为太低调或者是有意隐瞒后台,所以在馆选时被暗箱cāo作刷了出去,没有入得了翰林在时任吏部尚书的许次辅授意下十分委屈的装作负气而出,外放担任了知县
景和七年年初,陈老师直接由知县提拔为按察佥事,看似突兀实际上是合理的,并没有出上述的那个升迁套路
只是省略了御史这一步为过渡,算是朝廷给予陈老师没入翰林的补偿堂堂吏部天官的学生被黑掉一个翰林,现在补偿一个按察佥事,谁又能说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