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不喜勿看(1/2)
第四百一十九章.不喜勿看
然而,李贤其人本性好动,他耐不住这种循规蹈矩的生活。(手打小说)有了一点成绩,又得到了父母的褒奖,便开始放浪起来。他或率身边的武士跑到长安四郊纵马游猎,或与东宫奴仆、乐优们日夜游乐,或沉湎于玩乐,纵而无度。这一切尚不满足,还宠幸娈童赵道生,搞同性恋。经常赏赐给他们金钱贵物。
对太子的荒唐行为,大臣们多缄口不谏,怕坏了太子的名声;也怕太子不听,遭到意外屈辱。只有司议郎韦承庆打消了顾虑,上书给太子,劝谏其行为。但太子并不理睬,仍然我行我素。一些下级臣属不谏,反而迎合太子的恶行,讨其欢心。如太子洗马刘讷言,本是儒学大师,注《汉书》的骨干。他不再规范太子的礼仪行为,反而撰写《俳谐集》等下流文品,供太子读阅调趣。弄得监国太子府乌烟瘴气,监国太子成了恶行昭著的无赖。
太子的行为被武皇后知道后,她先是把北门学士所著《少阳正传》《孝子传》等书颁赐太子,“又数作书诮嚷之”。李贤受到母亲的责备心怀不满,啧有烦言。
因怨成仇,因仇生嫌。本来宫中的一些秘密,李贤不太愿听,听了也不相信,尤其关于他**的那些谣言。但是,如今他对母亲衔有恨意后,他便从头去寻思、去打听关于他**的那些传言了。因为他是监国太子,想打听点他**的事不太困难,因为前来辅佐他的大臣中,对他**有成见的大有人在,只因他的态度不明朗,他们不敢向他透露罢了。如今,监国太子明显在怨恨她母亲了。于是,那些搬弄是非的长舌便开始摇动。
太子*中的典膳丞高政是长孙无忌的亲戚,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那么也就成了太子的远亲。在长孙无忌关陇集团遭到太后清算的过程中,高政一家也遭到了打击。所以,高政本就对武皇后怀仇恨,如今太子仇恨武皇后,他正好从中点拨。于是,武皇后如何害死太子的大姨韩国夫人、害死的表姐魏国夫人、害死他哥哥前太子李弘等,点点滴滴,慢慢透露给一叶障目的监国太子。还说,天后把持朝政,控制李治,目的就是夺李家天下。一番拨弄之后,李贤再回头想想这些年母亲的严厉态度,一点当母亲的亲情也觉不到,便认定母亲是怎么回事了。
从来谣言就是这样,它像长翅膀的地魔,一旦你信了,再伏地侧耳,就如魔咒一样往你耳朵里钻。这不,又来了:谣言说太子李贤不是武后的亲儿子,而是“天后姊韩国夫人所生”。这个谣言太可怕了,武后能亲后杀害自己的亲生儿子和亲姐姐韩国夫人,再杀一个不是亲生的太子还有什么可以顾忌的。
李贤的性格正像他亲生母亲武皇后,敢怒敢恨,胆大包天,喜怒皆形于色。于是,他开始让自己的心腹准备武器,刀枪甲胄,准备一旦情况紧急,或抵抗,或进攻。武器准备了数百套,藏在东宫马坊里。同时又歪着脑袋写打油诗,让乐工配曲传唱,这是他故意让武后听到,刺伤她的心。打油歪诗很快就写就,其词是:“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就是给武皇后写的,就是让她知道,一颗瓜曼,结了四个瓜,一摘二摘三摘便只剩下瓜蔓了。望着剩下的空瓜蔓,种瓜人、摘瓜人只能独自伤悲。你武皇后不是能杀吗?杀到自己的儿子头上来。就这么几个儿子,杀完了剩下一个孤老太婆,让你伤心去吧。起个名字吧,《黄台瓜词》,先叫这个名,先让武皇后明白是“黄台”。乐工唱熟,再改通俗一点,就叫《摘瓜歌》。让乐工唱,让东宫中的下层闲人到处传唱,他要把凄婉的歌变成利剑,刺痛武后做母亲的心。
这首歌果然被天后听到了,也听懂了真正的意思。听懂了意思,武后才知道她的二儿子是多么恨她,把她当成杀人的郐子手,杀自己亲生儿子的魔鬼,当做了他永远不能和解的敌人。武皇后的心确实被李贤刺伤了,她先是无比伤心,再是气恼:亲生儿子用歌声到处宣传,让人都知道她的残忍,残忍到一摘二摘三摘,把亲生子杀光的地步。她清楚而明白:自己亲生的李贤已无法同她和解了,永远地失去了,站在敌人那面向她冲锋了。
她伤心极了。她想起了明崇俨,想起了明崇俨不久前为她的三个儿子的未来预测。他是洛阳城外偃师县的巫师,本来唐宫已禁止巫师行巫术,王皇后、萧淑妃都是因为信巫术被废的。但是,这个明崇俨凭着他正谏大夫的五品官衔,打着医道的幌子混进后宫。皇上身体太坏,病重乱投医,御医治不了皇上的病,便把治愈痼疾的希望寄托在这个类似气功大师的巫士身上,才让这个骗子得以呼风唤雨,得到皇上入阁供奉的旨意。
如果他仅止于为皇上治病,骗点什么也无伤大雅。但是他却出了大格,偏偏还要对她嫡生的几个皇进行评价和预言,参与确立继承皇位这个你死我活的严肃争斗中。有一次谒见皇后时,他突然煞有介事地要对皇后所剩的三个儿子提出判断和预测。他那极为神秘的神情,不能不让人感到极大的兴趣,武皇后自然还不是如今说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何况她也真想听听自己儿子的未来前途。于是,在明崇俨的神情示意下,她令左右退下,就要听这个巫师的天机透露了。武皇后先是耐着性子听他一顿侃谈,无非是说他对皇后的儿子都毫无偏见,只凭神相术的客观推断,见出端倪。皇后信与不信,一切留待日明证明。然后便自鸣得意地公布了他预测的结果:现为太子的李贤终究是继承不了皇位的,他满面的怨气必然毁掉前程,迟早罢了;英王李哲貌像先皇太宗,但却又不似有大作为的样子;而相王李旦,相貌极贵,有天子之气,日后很可能就……明崇俨说完之后,便大摇大摆走出后宫,把一个极为费解的谜团丢给了武皇后。
明崇俨飘然而去,武皇后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反复掂量了很久。其实武皇后是一个极有主见的女人,她并没有轻信明崇俨的胡说八道,更认为他这种人自作聪明,敢在如此重大问题上乱下断语,正说明他们的幼稚而无稽,也不怕惹出是非。只因不明崇俨的点拨和提醒,才让她把三个儿子综合起来比较。她没有认定明崇俨的结论,而自己却认定最有出息的,还是当今这位监国太子李贤。她是三个儿子的母亲,谁能有母亲对儿子了解得更清楚呢?
所以,在未来发生的不幸事件上,是李贤大错特错了。如果李贤同母亲多一些沟通,通过沟通得知母亲的内心愿望就好了。但李贤没有,他只是愈来愈不想听母亲心中的愿望,只是病态地把自己封闭起来,封闭在不利于他们母子沟通的环境中,偏听偏信,一意孤行,把事情弄得愈来愈糟,弄到明崇俨胡说的结论之中,最终把自己毁掉了,反而应了明崇俨的话。
宫中所以谣言多,是因为传谣之人多,又因为串通消息者多。串通出来的消息或许有那么点真实性。但传到六个耳朵中以后,就快进入谣言的领地了,所以才有“话不传六耳”的俗语。很快,明崇俨在武皇后那里大放厥辞的事便传到了东宫太子李贤的耳朵中,而且不仅是第六只耳朵了。其中又增加了许多的枝蔓,再掺进阴谋和恐怖的血腥。
于是李贤害怕了,他神经过敏,认为明崇俨的预言就是武皇后的决定,甚至认为明崇俨同武皇后在秘谋废太子,认为自己会像哥哥一样被武皇后杀掉。于是才有了他准备甲兵武器的行动,和《摘瓜歌》的四处传唱。
接下去,那是调露元年(679年)五月发生的事,明崇俨自洛阳赴京师办事,路途中“为盗所杀”[《资治通鉴》,卷202,调露元年五月。]。天皇、天后又惊又怒,令三司查究凶手,抓了不少嫌疑人,就是查不出真凶。李治曾想让人司把可谦者杀死,为刑部部中郑仁恭劝止。查案期间武后心中纳闷,但并未怀疑到太子身上。
又过一段,武后命太子李贤去洛阳随驾,李贤更加害怕了,以为是武皇后要处理他了,因此他迟迟不肯动身。果然疑心生出暗鬼来,这次他前往东都真就出了大事。或者是他心中有鬼神情不宁,让武皇后看出破绽来;或者是武皇后在长安本就有人监督太子;或者听到《摘瓜歌》及太子的行为后,武皇后派人进行的暗访。不管是什么原因,李贤的所有事都一下子被揭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