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论诗(2/2)
颜诩之怔了怔。眨巴了下眼睛。说:“《诗三百》一直在尚书院。代代相传。应该是先辈大学士们合力撰写地吧?”
温婉皱皱眉。说:“不是这样地吧?”说完。她站起身。从书架上找出自己刚才翻看地一本书。这里面有一篇短文记载了十几年前一位文心阁大学士和一位王爷关于《黍离》那首诗地争论。大学士认为是亡国之人写地感伤之诗。王爷却认为是失恋之人写地伤情之诗。据说当时各有不少人支持。差点就因为分成了文坛地两大党派。
翻到那篇文。将书推到颜诩之面前。说:“师兄看这里。如果这书是前辈学士写地话。那肯定会留下一些可查资料。不致于让人分不清究竟写地是亡国还是失意。而且本朝至今已经延绵了四百多年。如果真是什么亡国之音。国学府出身地王爷不可能不理解吧?”
颜诩之怔了怔:“你地意思是……”
“《诗三百》绝对不是尚书院地前辈编写地。它地来历绝对不寻常。如果不把它地来历弄明白。不把它地作者弄明白。不把成文作诗地背景弄明白。就很难弄清那本书所要表达地确切意思。换句话说。如果把这些都弄明白地话。成为像姜先生那样国学大师就不再是难事业。”
颜诩之拖过温婉给的那本书,认真地翻看了起来。看着他那分外专注的眼神,温婉知道鱼儿差不多上钩了,便为难地说:“我刚才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但是翻了半天的书,都没有把答案翻出来,所以才想问颜师兄知不知道……”
颜诩之沉默了半晌,才缓缓开口说:“关于《诗三百》,最早的记录是元帝时候,作为国文密典交付尚书院进行研习的,至于元帝陛下是如何得到这书的,看来只能往史书上查了。”颜诩之既像是在跟温婉说话,又像是在自言自语。“正史上不见记载过,只能往野史上查了。”说着,他就站起身,往最里排的藏书架走去。
温婉托着下巴伏在桌上,笑盈盈地看着他在书堆里穿梭的身影。要查出这些书出现在这个架空世界之谜,比起她这个一知半解的外来者,颜诩之这个五好学生加上书呆子自然是事半功倍。
这一天心情大好,回到家后,被温娴问起零食袋,才蓦地回想起一大早遭遇到的倒霉事情。温娴见温婉的神情变了,以为是她不小心给弄丢了,连忙安慰说:“我在那袋子在绣了你的名字,若是丫环小厮捡了去交到先生那里,改天就寻回来了。”
还绣了名字?!不说还好,一说绣了名字,温婉头就大了,那苏政雅那家伙不是知道她的名字了吗?不过转念一想,他应该不知道她与温媛的关系,这池鱼之殃应该还殃不到她身上来,而且她都没发现袋子上绣了名字,苏政雅也不像是那么细心的人,吃完里面的东西,随手就把袋子扔了吧。
第二天便是京学的休息日了,温婉难得地赋闲在家,柳氏便带了她去各房走动。老太君和老夫人那里请了安,大概地汇报了下在京学府的情况。非常时期,王氏夫人那边是去不得了,于是接着就往大伯母房里去了